简析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青海地区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心,清代作为多民族国家最为巩固的朝代,当然不能忽视对青海的管辖。由于特殊的民族格局与宗教文化,清代中原王朝对青海的统治仍然遵循着“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纠纷解决中社会制约力量在国家权威认同后不断演变,以史料所见,纠纷解决中的社会制约可以分为罚服制约、调解制约、救助制约、弹压制约四种类型,社会制约模式主要有以习惯法为主、民间诉诸于、依赖于民间的三种方式。
关键词:清代;青海;纠纷解决;社会制约
1005—5681(2013)02-0113-07
青海在湟中西,“海面有七百余里,为众水会归之所。故海岸东、西、南、北,皆有水泉。厥草丰美,宜畜牧,素号乐土。”同时它又是王朝的治理西北边疆的要冲地带。《甘肃通志稿》记述:“西宁为极边要区,羌戎杂错,汉民之外则有蒙古、野番、熟番、汉回、撒回、、土民。种类既繁,治理稍有失当,枝节丛生。”故历代都非常重视青海地区的社会治理。清代青海为多民族聚居区,各种政权交错并行,社会纠纷时而发生,明亡后清政权涉足青海地区与当时已经形成的地方政权使得青海各种社会力量重新组合,、寺院、部落权力在这一时域彼此消长,从而使以社会制约为目的的纠纷解决变得异常复杂。目前学界关注历史上青海社会制约的成果并不多,更没有以纠纷解决的法律视角对其社会制约进行历史性的专题考察。本文以法律为切入点,对清代青海地区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作一探析。

一、民族纠纷的基本类型及社会制约力量的形成

(一)民族纠纷的基本类型

从法学的角度所划分的纠纷类型(刑事纠纷与民事纠纷)很难全面地反映出清代青海地区纠纷的个性特征,因为这一时域的纠纷并不适合现代作用上的法学分析。清代青海地区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现代法学分析无法涵盖整个纠纷及其解决的过程,所以对于纠纷类型应该根据当时社会历史的目前状况进行梳理。根据纠纷产生的理由划分纠纷的类型是一种较为常见也是最为基本的策略。
1.因争夺水源、草山、牧地等自然资源引发的纠纷
青海为多民族聚居区,对于这里的居住的民族来说,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资源、草场、草山、牧地、山林等,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引发纠纷。青海地区部落林立,放牧地界各有划分,又有草原制度作为保障,各部落对水资源都有占有权,水权争夺成为部落纠纷的主要形式之一,往往因很小的水权纠纷引发连年不断的纠纷。如查汉、尕塄争斗正是由于水资源争夺引起的。“光绪三十年尕塄大庄牲畜晚饮山下沟水,与查汉大寺工牧人口角生衅,即起意争山,经卑塘各邻庄头人屡和屡翻。至去年四月大肆抢夺,从此互相械斗,几无虚日,致撒喇前后共毙八命,受伤五人;番子亦毙二命。”争夺草场牧地等自然资源是最为常见的部落纠纷,如:甘肃夏河仁爱族与青海同仁县铁乌族草山引发的纠纷等。
2.因偷盗、抢掠牛羊等财物引发的纠纷
甘青藏区经济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牛羊等牲畜是藏族民众的主要财物。而部落因偷盗、抢掠自古成风,因此,偷盗、抢掠牛羊等财物引发的纠纷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甘青藏区部落间常见的也是最多的纠纷。在偷盗、抢掠财物等理由引起的纠纷中,最为常见的情况是纠纷直接导致武力冲突,伤毙人命,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械斗,械斗使纠纷更加复杂,难以解决。光绪初年多哇族与蒙古郡王的纠纷皆因同治年间多哇抢劫了蒙古牲畜,并杀伤人命引起的。档案史料记载:“自同治元年以至光绪五年十数年来,该多哇族番纠众百十成群,抢去该蒙古牲畜不计其数,杀伤男女多名。复截路捉去郡王之妹,并命萨拉克齐脱去衣服、耳环,勒令以银取赎。”这是双方纠纷的起因,即抢夺牲畜财物。同治年间发生的纠纷一直延续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至光绪七年,光绪七年正月十五日,“多哇番族那吉加科等带领番众抢去郡王台吉犏毛牛六十只,二月,多哇族巴彦宁卡先木带领番众抢去马三十余匹。”双方彼此抢掠,互伤人命,最后由多次干预下才暂时具结。有时因较小的偷盗会也引起一系列的纠纷。
3.因生意、口角、债务等引发的纠纷
因各群体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也会产生纠纷,如尕旦寺商务纠纷是指玉树商人与尕旦寺僧侣因销售货物的理由发生纠纷,这个纠纷即是典型的生意上的纠纷。除了生意上的经济性纠纷之外,还存在着因口角起衅引发纠纷的现象,如城外九房头、尕济墩、下拉巴图、哈龙等四庄番子与城内汉民因赛会跳神,口角起衅,屡次械斗,引发汉藏民族之间多次抢杀。“札喜、隆哇两寺僧同堂念经,彼此口角,被隆哇僧击毙札喜寺僧一名。嘉木样趁机与札喜寺助兵一百名防守,两寺遂互相械斗。”这即是两寺僧侣因同堂念经发生口角引发了两寺之间的纠纷。除此之外,还有因债务理由引发的纠纷。如光绪年间中库番子与孟达山撒回之间的纠纷是因为那孟达山撒拉回族欠有藏族寺院僧俗帐债甚多而不还引起的,双方因此械斗不至,伤毙多命,这是典型的因债务而引发的纠纷。
4.因宗教文化、派别冲突引发的纠纷
甘青藏区存在着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文化,同一宗教文化体系下宗教派别冲突引起的社会群体纠纷的本质是争夺宗教资源,不同宗教文化体系之下的宗教冲突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因文化冲突及宗教内部派别斗争而引发的纠纷是社会群体纠纷的类型之一。
清初由于伊斯兰教的教派、门宦相继兴起,出现教派、门宦之间为争夺有限的宗教资源而引发的纠纷,如花寺门宦宗教冲突,即新兴的哲合林耶与已有很大势力的花寺门宦之间因传教发生纠纷,彼此械斗。光绪年间,盛兴于河湟一带的伊斯兰教花寺门宦开始分裂成新教、老教两派,双方斗争愈演愈烈,1894年循化撒拉族新教阿訇韩木酒和老教阿訇韩努力因辩教争执,上诉至循化厅,由于官府处理不当,导致了光绪年间河湟反清斗争,这是伊斯兰教内部派别斗争引发的纠纷,是典型的同一宗教文化下宗教派别冲突引发的社会群体纠纷案例。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论清代青海民族纠纷解决与社会制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6529 浏览:2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