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维一体:宗教心理结构性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宗教心理研究是对关涉人类宗教体验的所谓纯粹的“内在性”和“深蕴性”的探究。在裕固族的民族过程中,宗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裕固族妇女的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宗教意识、宗教行为角度来探讨少数民族女性的宗教心理结构。
关键词:裕固族;女性;宗教心理
1005—5681(2013)03—0057—05
裕固族是我国西部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裕固族近90%的人口聚居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乡、马蹄乡以及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其族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回鹘。裕固族的先民在历史上曾信仰过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宗教。至明初,裕固族先民迁至肃州附近及甘州的祁连山麓一代,以藏传佛教为其主体信仰宗教,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在裕固族的民族过程中,宗教发挥出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裕固族妇女宗教信仰的知、情、意、行。以图探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宗教信仰心理结构。

一、宗教认知

主体的宗教认知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宗教信息摄入与贮存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特定社会的宗教教育与学习机制习得宗教规范和宗教知识的过程,并表现在对这些所习得东西的记忆:第二,主体在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景中的自我特殊感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外在地表现为主体自身的一些体现认知性的行为。并且还表现为对非可见的存在。即神的存在感受性与临在性体验。从两个过程的关系来看。第一个过程为宗教物内化的过程。第二个过程则是个体对内化之物自我升华过程。
裕固族宗教认知的第一个过程中。宗教知识的摄入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寺院经堂教育及他人的影响等渠道获得。宗教知识的获得是宗教认知的重要一步。从裕固族女性获得宗教知识的途径来看,主要受到家庭的影响。调查得出39.5%的人信教是受家人影响。受历史上宗教信仰不断变化的影响和裕固族本身没有文字的制约。藏传佛教在裕固族地区并没有取得像在藏区那样蓬勃的发展。裕固族妇女对藏传佛教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宗教的表层上,即只了解一些最初级的知识。他们知道一些佛教节日的时间、宗教礼仪以及藏传佛教的禁忌等。而对藏传佛教教义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一个60多岁的妇女,当问及在拜佛时念什么经时。她说不清楚。只知道念“阿弥陀佛”,还有一些裕固族妇女会声称自己“信班禅”,这种情况在调查中是常见现象,当然也有例外。如个案中:
×××,女,26岁,裕固族,大专,某事业单位职工。“我自己信仰藏传佛教,下班回家没事就看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对佛教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谈不上研究。我身边其实有很多年轻人内心也信教,但是一般不会告诉别人,由于工作的关系,也没有时间去煨桑。”
×××,女,裕固族,民族宗教局工作人员。“以前裕固族的宗教氛围很浓,初一、十五都要煨桑、点灯、念平安经,节日穿民族服装的。宗教对妇女好处多,可以让我们心地善良,爱护一切生灵,善待大自然,对后代有好处。我们会变得说话做事方方面面以善为主……。”她指出,在她们那一代家长教育孩子要爱护一切生命,例如带籽的大柏枝不能摘、在草原上往一个方向去的路一般只有一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沿着同一条路走,即使可能会绕远路,但是为了保护生态不会开辟新的道路等,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很强。她认为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年轻一代裕固族宗教意识逐渐淡化。
问及“如果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会选择哪种宗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时。97.6%的人表示仍然会选择藏传佛教;“您是否愿意嫁(娶)非佛教徒”的理由时。20.7%的人愿意,79.3%的人抱无所谓的态度。虽然他们选择的是无所谓,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无所谓。他们明确指出不愿意嫁(娶)伊斯兰教徒,他们认为佛教与伊斯兰教在宗教禁忌上有太大的差别。生活上容易发生冲突。
宗教认知的第二个过程是一种自我在特殊情景中独特的体验经历。在谈到宗教会不会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时。52%的访谈对象认为没有直接关系。他们认为遇到困难时可以从宗教中得到心灵上安慰,但并不能解决实质理由。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要在现实中而不是虚幻的世界中直接寻找解决理由的策略。谈到“您认为有宗教信仰好不好”时,占一半的人都认为无所谓(见图1)。在谈及宗教与快乐的关系时,认为宗教能使人快乐的占26%(见表1)
从宗教认知活动的两个过程来看,我们认为。在第一个过程中,由于摄入宗教信息渠道不畅。导致裕固族妇女对宗教知识缺乏。而第一个认知过程是第二个认知过程的基础。不好的基础直接会影响第二个认知过程的发挥。
我们可以理解为,主体宗教认知的获取过程、实现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潜在地包含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于此背景下个体社会化经历和个人的情景遭遇。在这种作用上,我们也可将主体认知的呈现形式确定为信仰主体的宗教经验过程及其经验沉淀。

二、宗教情感

关于宗教与情感的关系。最为深刻地表述两者关系的提法莫不是认为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才是宗教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人的情感及其与之相随的心理是宗教形成的本源。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理论指出社会关系才是宗教的逻辑起点。但他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各种社会关系其实也包含了一个心理过程,一种情感的过程。体现在人的需要的多个方面,比如对国家、君主、父母、子女的忠诚与爱的感情等等。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宗教信仰者对神性物信仰的这种感受和体验称之为“宗教经验”。奥托·兰克(OttoRank)在《论神圣观念》一书中,把这种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视之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
宗教情感是由于信仰者虚幻地体验到神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的体验。通过对神灵的敬畏、对神圣物的依赖等多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把人和神牢固地多维一体:宗教心理结构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联系在一起。由于宗教信仰者把其信仰和崇奉的神灵奉为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圣,自然而然会在内心产生某种尊敬、景仰、爱慕、畏惧和恐惧的感受和相应的情感流露。表现在一方面害怕自己的冒昧举动会触犯神灵,遭到神灵的惩罚。另一方面又奢望因为自己的虔诚,赢得神灵的欢心和恩赐。1949年前,裕固族地区宗教氛围浓厚。宗教活动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裕固族妇女知道很多现实靠佛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上。调查“解决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意向”时,只有4个人会寄希望于佛祖。占总数的5%,更多的人则是通过亲朋好友去解决难题(图2)。在问及藏传佛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时。我们了解到。只有37.2%的人认为藏传佛教对自己生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表2)。在选择居住条件时。只有1.1%的人会选择有寺院的地方去居住(图3)。
×××,女,裕固族,“遇到困难时,我当然要找亲戚朋友帮忙了。像我们忙的时候,一家肯定顾不过来,那就找邻居啊、朋友来帮忙。你帮我家干,我帮你家干,理由不就很快解决了?(是否会求助于佛祖呢?)像这样的事怎么会求助于佛祖呢?向她求助她能帮助你吗?地里的庄稼会自己跑到家里吗?当然有时候遇到大的难题亲戚邻居朋友他们都帮不上忙时,就会向佛祖祈祷,希望佛祖保佑解决。”
×××,女,裕固族,(您觉得宗教对您的生活重要吗?)“无所谓,有了会好一些吧。”
×××,女,裕固族,“现在很多家里都不设佛龛,尤其在年轻人家里。(宗教)时遭到破坏,现在开始慢慢恢复,比如祭鄂博又兴起了。亲身参加这些活动会觉得受到洗礼,还是好,宗教还多维一体:宗教心理结构性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是很重要的。”
从田野调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裕固族女性对于宗教的怖畏情感在逐渐降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对宗教中的许多神秘现象作出了解释,减少了宗教的神秘性和虚幻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女性的宗教感情是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中长期熏陶培植出来的,这对于强化藏传佛教信仰共同体、增强裕固族内部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宗教意识

心理学研究中,意识(consciousness)的狭义概念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环节。按其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以心理学狭义的意识概念出发深思宗教意识的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宗教意识是人的一种特殊内在的意向活动,这种意向活动以信仰主体、愿望、希望、意图、感觉、情感等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形式中所包含的是主体对自身关系及其与外界种种关系的一种超现实的式现实的觉察和反应或者也可能是一种对关系的宗教经典主义解释的接受态度。在自我关系的方面。诚如马克思所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与外界种种关系的方面,关于宗教意识起源的种种意见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意识源自于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因此,是人对其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觉察和反映:在社会学家西美尔那里社会关系种种形式成为宗教性呈现的具体方式:在一些神学家那里。如17世纪兴起于英国的贵格派创始人弗克斯(George Fox)因在一次酒会上对基督教徒的世俗化的表现感到异常痛心而内在渴望真理和真诚的信仰,因此,他坚信《圣经》,但他认为必须有圣灵的光照,《圣经》对个体而言才不是封闭的书。后来该派信徒将圣灵的光照依次称为“内心之光”(Inner light)、“基督之光”(Christ’s light)、“神的种子”(Seed of god),认为它照亮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力量、能力和欢乐,这反映的是人对一种神性之物之间关系的自我意识。
第二,宗教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由于主体对自身关系及其与外界种种关系的一种超现实的觉察和反应或对宗教教条主义解释的接受态度使他的意向活动内在地具有坚定性、持续性和排干扰性,当意向活动外化为主体的宗教行动时就格外地表现出自我克制、充满毅力和信心的甚至是惊人的现象学主题。
在获得宗教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裕固族女性的心理活动会培养其意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靠自我意志去升华宗教的意志力。例如个案中:
康乐乡工商所裕固族女干部,30岁,丈夫是从哈尔滨迁来的满族人。她谈到自己非常信仰藏传佛教,而且是一家人都信仰。她认为信佛的道路有低、中、高三个过程。供佛、念咒语、每天祈祷等做各种宗教仪式都只是敬佛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净化、涤荡自己的心灵,要把宗教的思想内涵升华到内心深处的交流,用佛的思想、善念给自己未知的道路以指导,予以自己信心和力量。她自己很想系统研究藏传佛教,把藏传佛教中的积极的思想归纳起来,可以带动周围的妇女一起学习,她提出应该用宗教帮助更多的裕固族成员提高素质,使整个民族都得到发展。她十分渴望广大妇女恢复宗教信仰的虔诚度,妇女可以组成一些团体,交流思想,认识、理解宗教文化的深层含义,相互倾诉中增加民族情感,她认为信教是一个充实自己内心的过程,信教可以舒缓压力,愉悦身心,悦纳自我,发展自己,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求知过程。
诚如访谈中这位女性讲述,“信教是一个充实自己内心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求知过程”。裕固族妇女中的精英已经意识到宗教的意志力是宗教信仰的保障。宗教意志力要求信教者必须长时间坚持自己的决定。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他们也十分提倡恢复宗教信仰的虔诚度。从这些妇女精英的谈话中我们发现,除却排遣压力和消极情绪,裕固族的知识女性更希望通过信仰激励形成一种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形象。在这里,宗教是一种“实用主义”——即一切世界观都只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创造。宗教意志力是个体追求最高价值观念和个体对于其认定的具有最高价值的客体(物质或精神)的完全确信和执着追求的状态。宗教使女性感到在一生中有所寄托,有所期待,有所追求,在信仰的过程中得到幸福、满足、平和和快乐,宗教隐性地指引着女性的行为方向,并深深影响其行为后果。

四、宗教行为

宗教行为向来是宗教社会学与宗教心理学颇为关注的领域。但两者在研究的取向上存在差异:前者注意探究宗教行为包括个人指标与社会指标在整体作用上的社会基础、价值与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个体的信仰行为特征、行为与信仰和内在态度与目的关系(如一致性与分离性)以及存在的个体与社会的差异性。多维一体:宗教心理结构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23657 浏览:10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