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对医务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技术培训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医院志愿服务对密切医患关系、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医院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宽,由早先的门诊分诊、导医等公益性服务,向急诊、病房、社区的医疗辅助服务拓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涉及越来越多并发心理理由的患者。疾病或意外伤害作为一种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应激性心理反应主要以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主[2],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2011年7月本院对医务志愿服务者中的心理干预小组成员进行心理疏导技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1.1.1培训对象 参加医院志愿服务的心理干预小组成员,共36名,全为女性护士,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9.38±5.07)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25人、大专学历11人。职称: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9名、初级职称26名。工作年限:2~5年15名、 6~10年14名、 10年以上7名。参加医院组织的心理疏导培训前,未接受相关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
1.1.2心理干预对象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急诊科接诊并留观3d以上,意识清醒的390例成年意外伤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创伤281例、急性中毒75例、动物性伤害20例、溺水9例、电击5例。年龄18~72岁(46.37岁±9.36岁),留观时间5.07d±0.89d(3d~8d)。男239人、女151人。以心理干预小组成员接受心理疏导培训前1年(即2010年7月~2011年6月)进行的心理干预患者为对照组,共182例;接受心理疏导培训后1年(即2011年8月~2012年7月)进行的心理干预患者为实验组,共20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收入、丧偶情况、疾病及功能缺损、治疗及留观时间),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策略
1.2.1教师选拔 聘请从事心理疏导工作的心理学医生及专科护士任教。
1.2.2教材选择 选择难度适中、实用的《心理疏导疗法》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教材,下发至每位参加培训人员。
1.2.3学习方式 以集体授课为主,结合病例分析,注重实践指导。每周集中学习3次,每次3学时,为期4w,共36个学时。授课时结合医院志愿服务中经常遇到的情绪危机、抑郁性疾病、心身疾病等情况,具体传授心理疏导的原则、程序及技巧。
1.2.4考评制度 培训结束进行理论及病例分析考评,考评合格者将授予医务志愿服务心理干预小组成员的荣誉证书,同时表彰学习优秀分子。
1.3评价
1.3.1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了"医务志愿者对心理疏导培训调查问卷",包括对培训必要性、策略及效果三方面的评价。问卷调查安排在课程结果后进行。共发出问卷36份,收回36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采用t检验来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36名志愿者对心理疏导培训必要性及效果评价 见表1。
2.2 36名志愿者对心理疏导培训策略评价 见表2。
3 讨论
3.1心理疏导培训的必要性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已步入组织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国内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社会潮流,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成为新的道德风尚标志。随着医院志愿服务的推广、拓展及深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涉及越来越多并发心理理由的患者。疾病或意外伤害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使患者产生复杂的应激性心理反应,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可以引起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转变,还可导致患者出现依从性差、抱怨医务人员、抱怨社会等消极行为,而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医患关系。一般的安慰、解释、支持工作很难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协助急诊科、肿瘤科工作的志愿者,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是志愿者们直接面对的棘手理由。心理疏导技术是近20年来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策略,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调查结果显示,97.2%的志愿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疏导培训。
3.2心理疏导培训效果的评价 通过为期4w的培训,心理干预小组的志愿者们掌握了心理疏导的基础理论、策略、任务、范围、内容、方式及注意事项,培训结束考评合格率达100%。对于培训前后心理干预能力的比较,本研究选择了急诊意外伤害患者,意外伤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天灾人祸",作为一种强烈的压力源,应激性心理反应非常强烈,负性情绪反应明显,符合心理疏导有关情绪危机的干预,且干预周期较短,效果易于测评。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在焦虑、恐惧、抑郁方面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即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培训后对负性心理干预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预期目标。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培训后各学员心理干预水平提高,75%以上的人员认为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兴趣与信心,且有利于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宽、服务层次的深化及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综上所述,在医院志愿服务工作中接触到越来越多并发心理理由的患者,对医务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培训,对其工作开展及发展均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医院志愿服务的拓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姿,康淑琼,谭明英.医院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与管理[J].华西医学,2009,24(7):1802-1804.
[2]刘咸璋,主编.健康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75-278.
[3]鲁龙光,主编.心理疏导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56-561. 编辑/哈涛

点赞:9330 浏览:3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