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在院校心理契约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笔者通过对311名来自全国7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心理契约在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及其硬件软件设施、学生初始信念、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自变量)与学生表现(因变量)的作用。研究发现: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及其硬件软件设施、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学生表现有直接影响;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及其硬件软件设施、学校在学生心目总的地位和学生的初始信念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的间接作用,对学生表现产生影响。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高校管理
一、引言
如今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率却很高。高等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缺陷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契约是企业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违背和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员工消极行为和态度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已引起重视。本文将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契约产生,构成维度及破裂原因、影响,从高校和大学生两方面提出建议。

二、理论和假设

心理契约被界定为员工和企业双方对相互责任的信念(Rousseau,1989)。笔者认为学生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期望,同时高校也需要学生自觉维持纪律,参与各项活动。假设一:心理契约的破坏感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将影响学生表现,包括学生的组织支持感、人际和谐、个人主动性。在企业管理研究中,认为大学毕业生在入职前会有一个关于雇佣关系的初始信念(刘小禹等,2008)。笔者认为,学生在掌握关于高校的相关资料并最终选择该高校时,也会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自己和校方责任义务方面有一个初步的定位。假设二:学生的初始信念越高,越容易导致其心理契约破坏感的形成。因为高校作为重要的学生组织团体,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影响学生心态和在校表现。笔者将陈加州等人(2003)对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结果类比到高校教育研究中,认为校园硬件、软件设施,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契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假设三: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其硬件、软件设施及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对学生心理契约破坏产生影响。当今大学的学校性质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能更好的满足对单方面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子,但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背景下也有可能呈现出相对“热门”或“冷门”的情况。假设四:学校性质及在同性质高校中的比较能对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

笔者向来自北京、上海、大连、重庆、四川5个省份7所高校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55份,有效问卷311份。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研的方法。数据分析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对数据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808so.com
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分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来评价模型结构,验证研究假设。

四、数据分析及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影响大学生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基本符合模型构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和中间变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都有预测作用。其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其硬件软件设施及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的初始信念,学校性质及比较可以对学生表现产生直接作用,也可以通过变量即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学生表现产生间接影响。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学生表现产生影响且有较大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显示:自变量与变量(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相关性显著;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显著;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显著。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学生负面态度和表现有一定预测作用,学生心理契约破坏感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中起到一定作用。

五、讨论与结论

针对数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高校应着力提高本校在同类、同区域的竞争力,避免带给学生“名不副实”之感;校方真正赋予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高校应不断争取条件,提高其硬件、软件设施,为学生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宣传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初始信念与合理期望。心理契约破坏感的作用在正式调查研究中并未得到全面验证,这可能是由于高校教育存在选择的唯一性,因而学生的心理契约破坏感后,并不像在组织中可以更轻易离职,而是更多地选择适应和/或改变自身态度。因此,掌握大学生心理期望并试图去满足大学生需求对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心理学报.2003
刘小禹,刘军,于广涛.初始信念、组织诱引对员工心理契约变化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663 浏览: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