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个体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状态效果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个体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策略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诊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同时进行心理的干预以及信息的支持。使用SAS(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DS(国际通用的抑郁自评量表)以及MUI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介入手术后7d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①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介入治疗后7d的焦虑状态低于对照组患者;②对照组患者的不确定感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③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手术治疗7d后的抑郁状态和实验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 个性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状态
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尽管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良好的手术策略,但是介入治疗仍存在较大的创伤性,会引起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1]。个性化护理是针对患者出现不适的各种情况而研究推出的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帮助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上的舒适。选取2011年~2013年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包括男52例,女48例,年龄35~81岁,平均(59.32±7.88)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51例,女49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0.32±8.36)岁。两组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认知障碍、合并严重心肝肾肺部疾病、语言障碍、精神病史等情况,患者在半年内均无重大事件发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照医嘱对患者采取治疗性的操作,包括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工作,对患者存有疑惑的理由进行耐心讲解。
1.2.2 实验组护理 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以及信息支持。
1.2.2.1 加强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尊重患者并真心接纳。对患者存在疑惑或者苦闷的地方进行耐心地讲解,消除其疑惑,帮助患者降低不良情绪。教会患者放松自己的策略,比如松弛肌肉、冥想训练等,在患者感到焦虑时,学会自我调整[2]。
1.2.2.2 提供信息支持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疾病的不确定感的来源,并进行分析,在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教育,使患者的不确定感得到降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家属鼓励患者,关注患者心理的感受,使患者身体心理感到最大程度的舒适。护理人员要注意,在信息支持过程中,多提供患者期望得到的信息,得到患者的信任。
1.3 量表的选择 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和国际通用的抑郁自评量表的问卷均为4级评分,标准分50分以下为无抑郁,50~59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为5分计分法,1分为非常不同意,5分为非常同意。总分为125分,分数越高,不确定感越高。
1.4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①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介入治疗后7d的焦虑状态(45.61±13.25)低于对照组患者(55.75±10.22),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患者的不确定感(44.65±6.86)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31.01±7.9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手术治疗7d后的抑郁状态(57.87±9.22)和实验组(44.18±5.87)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上发展迅速。经过学者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手术后,情绪容易产生波动,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康复。调查研究表明,冠心病介入手术后主要心理特点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不确定感,患者往往生活质量较低[3-5]。
本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比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都较高,而实验组患者经过心理加强干预和信息支持后,不良情绪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患者易出现消极情绪,比如焦虑、压抑、不确定感,经过研究发现,对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和信息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有效降低不良情绪,有助于心理和生理保持更舒适的状态。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个性化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谢亚利.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11.
[2]孟锡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9.
[3]欧建英,朱华.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7):152
[4]杨天伦,郭兰燕,沈俐.关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精神心理康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2):92.
[5]汪志青.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存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1编辑/王敏

点赞:10379 浏览:3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