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用战斗力深化抢险救灾中心理服务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部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部分官兵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影响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战斗力。因此,立足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实践,研究任务特点可能带给官兵的心理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确保抢险救灾任务圆满完成的必定要求,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
近年来,部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广大官兵表现出良好的军政素质,但面对艰苦的环境、艰巨的任务、残酷的场景和突发的情况,部分官兵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影响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战斗力。因此,立足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实践,研究任务特点可能带给官兵的心理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确保抢险救灾任务圆满完成的必定要求,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一、抢险救灾任务心理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及时性。灾难突发性的特点,使得救援行动的预警时间很短,心理素质较弱的一部分官兵面对突发灾难或从未涉及的陌生情况,很容易引发焦虑、恐慌等心理。在险情、灾情现场,面对血肉模糊的尸体和被烧死、淹死、窒息而死的惨状,极易引发官兵心理创伤。所以心理服务工作要及时采取各种心理防护措施避开不良心理,既要关注官兵心理理由的负性层面,又要关注官兵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自身的能量,提升救援官兵心理素质,增强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元性。抢险救灾任务涉及地方党委政府、人民群体、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各个不同建制的救援部队,参与人员多,牵涉部门多,现场救援队伍流动性大,缺少统一管理与协调,很难保证心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要始终保持心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调一致,保持官兵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体来说,一是力求做到搜集信息快。通过跟随部队行动情况反馈,思想汇报等多种途径,快速摸清部队思想和心理情况。二是力求做到组织开展快。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官兵的心理会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化,具有极强的蔓延性和感染性,如果不及时调控,后果不堪设想。
(三)持久性。封控现场、抢救生命、设施重建等都是救援部队的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同样心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任务前的焦虑心理、任务中的应激反应、还是任务后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专业心理干预,都可能会导致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心理工作者根据不同时期心理理由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官兵的性格特征进行专业指导和系统干预,帮助他们重塑认知模式、提高适应能力,恢复心理健康。

二、抢险救灾任务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救援任务前的心理预防

1.加强相关任务教育,建构正确的心理认知模式。对抢险救灾任务的重大作用认识越充分,士气就越高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领导示范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潜移默化地使每名官兵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有效化解因强烈心理刺激带来的无助、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同时预先告知广大救援官兵事件发生的诱因、危害影响和发展趋势等,了解行动的方向、特点和样式,掌握各种自救护救常识,使救援官兵形成一套抢险救灾行动的知识体系,从而降低心理的负面影响。
2.加强心理适应性训练,增强内心体验。着眼抢险救灾行动对官兵心理的要求,侧重加强环境适应训练,以生理适应带动心理适应,提高角色适应性;依托军事训练和生理训练相结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加强应激对抗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创设实战化的场地和条件,广泛开展穿越火障、跨越染毒地带等实战化心理训练,锤炼官兵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对抢险救灾任务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二)救援任务中的心理调控

及早发现理由、及时解决理由是任务中心理服务工作的关键,因此,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心理服务工作必须做到主动出击,及早介入,及时跟进。组织心理专业人员深入一线,科学评估官兵心理应激程度、现场实施分级救治是执行救援任务中心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开展心理评估。政工干部或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应留心观察,若发现有应激反应的征兆者,要适时接近,切实弄清理由后,根据程度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发生情绪传染。二是进行心理干预。任务中心理干预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干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自救和互救,主要针对出现急性心理应激反应,但仍有求战的官兵,可在心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平时经过训练的基层心理骨干实施。采取远离应激源,适当安排休息,运用身心放松和稳定情绪技术等手段,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的经历,使其尽快恢复平静,重返任务现场;第二级是现场救治,主要针对行动困难,出现严重恐惧的官兵,可由心理医生和有经验的部队心理咨询人员实施,除采取上述的一般措施外,主要依据具体情况,对这类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调适,必要时视情况给予镇静药物治疗;第是专业治疗,主要针对一、二级干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情感极端激动,行为易失去制约的官兵,经精神专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医生确诊为重度战场心理损伤人员,应及时后送进行后续的专科治疗。三是及时总结、反馈。总结现场分级救治情况,做好登记,留存文本备查或研究之用,并提出日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救援任务后的心理康复。心理服务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救援任务完成后,官兵心理不可能立刻脱离灾害事件的影响,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注重官兵心理恢复是任务后心理服务工作的根本目标。官兵参与救援后,获得来自外界的救助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情感支持,它能减轻对危机的主观感受程度,增强其应付危机的能力。情感支持一般由家人、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在实施情感支持时要做到:一是无条件地倾听,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陪伴他们找到解决理由的途径,要使他们认识、面对并接受现实;二是无条件地接纳,认同其情感变化。即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是正常的,包括那些他们自认为不可接受或能引起内疚的想法和情感;三是及时给予安慰、支持和开导。执行任务前战友间相互鼓励、击掌加油;任务中善于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等进行暗示激励,;任务后一起分享感觉,一起拥抱共勉等,这些都能使官兵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战友的关怀和心灵的抚慰。

点赞:5786 浏览:1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