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失独老人心理困境与救助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失独老人不仅面对着经济来源中断和无子女养老的理由,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针对失独老人的现实理由,提出了相应的救助措施:心理救助;文化滋养;物质救助;养老救助。
关键词:失独老人;心理困境;分析;救助
1002-2589(2014)02-0052-02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培根的这句话,有一群人理解的更彻底。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只生育一个孩子,二十多年后一场意外,结束了孩子的生命,同时也夺去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经历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日夜思念孩子,孩子是他们心中无法触及的痛。他们就是所谓的“失独老人”,是目前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曾被人们所遗忘在社会的某个角落。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成了真正的“空巢老人”,忍受着孤独,正面对着很多的现实理由。

一、何谓“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指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类人,他们积极响应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然而到了中年,因意外而失去了独生孩子,自身的条件又不能再生育或领养,他们常以“精神残疾者”自居。
追溯起这一群体形成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1980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理由致全体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一文中提倡,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二是由于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逐渐增加,再加上空气污染严重,导致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车祸、疾病、灾难致使死亡人数也不断上升[1]。

二、失独老人的目前状况

关于全国失独家庭的具体人数,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有关专家推断,2012年失独家庭数量已超百万,并且每年还将以7.6万人口的速度增长[2]。可见失独老人数量庞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三角形,本来支点就过于集中,一旦缺少一个,就会失去平衡,很难再重新稳定。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失独老人失去孩子后精神恍惚,难以正常生活,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1.认知特点
失独老人在认知上主要表现为:糟糕至极和绝对化。如,“别人过节,我们过劫”,他们将痛苦极度扩大化,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感觉活着没奔头了”,即认为孩子是生活的动力,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没有了孩子,生活就没什么意思了。“今后谁走得早,谁就有福”,可见,他们将有限的生命看成是精神的煎熬,盼望着生命的早日结束。“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表现极度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了健康的完整家庭,缺失了与孩子的交往机会,不再适合于社会的温暖大家庭模式,实质上是他们自己在排斥着接触社会。“我们中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可见,失独老人一方面经历着精神的折磨,渴望被人安慰和理解,另一方面又相互给予支持,依赖身边同命相连的人。他们认为,相同的经历使他们有相似的感受,能够真正的相互理解。他们可以放下内心的猜疑、敌意和不安全感,相互间的鼓励和劝告,让他们感觉更可信,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当遇到经历比自己更坎坷的老人时,他们又自觉充当医生,来劝慰他人。
2.情绪特点
失独老人的情绪表现为:极度抑郁、敏感,易动怒,恐惧,痛苦和孤独。在刚开始的一段时期,他们极度抑郁,并有严重的恐惧障碍,他们恐惧各种因素,如恐惧与亲人别离、恐惧见到以前的朋友、恐惧死亡等。严重的甚至不敢再出门,不敢乘车,他们怕再出现意外,整天担惊受怕,小心翼翼的活着。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常会为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失声痛哭,情绪极不稳定。并且心理容忍度变小,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都很容易生气,典型的神经质倾向。当他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孤独后,就会变得沉默寡言,态度冷淡,之前感兴趣的活动也没有了吸引力,淡然一切。
3.行为表现
失独老人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自闭、不愿与人来往和回避倾向。每年过节,这些老人会闭门不与外界往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从来都不会去参加这些喜庆的活动。生活中他们很少与邻近的正常老人交往,因为老人们的聊天话题经常是儿孙,一提到孩子,他们会背过身偷偷地抹眼泪,甚至心理承受力弱的会立刻转头就走。所以感觉与其他老人格格不入,与其伤心还不如早些回避,就产生了自闭行为。也有的失独老人干脆卖掉房子,移居他乡,而越是回避,心理的症结就越难疏解。
目前的状况是,整体上社会上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不够,我国几乎还没有形成针对失独群体的专业心理救助机构,无偿为失独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救助。另外,“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思想,失独让一些老人生活没有了依靠,尤其是患疾病的老人无人照料,而国家关于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救助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存在一些现实理由。

三、如何救助

孩子的夭亡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爱的链接中断,父母会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孩子的去世,很容易使父母沉浸于愧疚和痛苦中不能自拔。如果社会不及时关注这些“失独老人”的状况,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的孤舟,独自漂泊。而热闹的生活方式不能减轻“失独者”的痛苦,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排斥和反感。因此,心理上的救助最重要。物质和生活上的救助则作为辅助作用。
1.心理救助
“失独者”心里伤痛的愈合,仅靠周围朋友的劝慰是不彻底的,他们需要“精神自养”(即老年人凭借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3]。然而精神自养的前提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接受现实,恢复自我。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是“心理剧”,剧中引导父母将孩子交托出去。“心理剧”主要来源于现实中失独家庭的真实情况,因此根据不同的家庭编制不同的“心理剧”。剧中,先有演员扮演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在失独老人面前上演曾经的真实生活故事,要特别把出事前及出事中的场景做特写,老人可能有看不下去的冲动,甚至会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时不要任何阻止,让他们情绪自然发泄,之后,让现实中的失独父母面对去世的孩子做最后的告别(去世的孩子由演员来演),咨询师一定要引导父母说出一直藏在心理的话,包括愧疚和思念。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卸下心理的包袱,才能重新接受生活。咨询师要多去引导失独老人,走出孤独,走向正常的生活。

点赞:20688 浏览:9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