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受教育者身心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策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理由。
广大研究者在发现理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为依托、相互推动的密切关系。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对象,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象。其次,两者具有共同的教学目的,具有重合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推动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1.导入教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导入教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例如:在“自我心理教育”中,通过讲述自我认识、自我制约和自我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讲述自我感受,尽早进入课程角色,引起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在新课教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基础。例如:在“积极承受挫折教育”中,通过他人受挫的表情和学生们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挫折”概念的理解。其次,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心理教育”中,通过学习适应教育和智能开发教育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学习心理教育”形成科学的概念。
3.在巩固检验知识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提升性的理由来锻炼学生深思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意识层面产生健康思维方式,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健康心理的作用下学习生活。

(二)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健康的思维习惯。在课外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身活动。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父母、朋友的交往中,要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正确地待人接物,尊重他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个人品质。

(三)借助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性学习是丰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的重要内容。思想课中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教材中选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案列教学法

案列教学,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下,为实现学习目的,以典型案列、特定事件情境为载体,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策略。案列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实现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列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选择恰当的案例;其次,必须设置合适的理由以激活案例;再次,注重教育预设和教育生成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中,设计残疾人短剧,让学生表演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再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及压力;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渴望得到人格尊严与平等待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平等尊重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情境教学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是指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中,相关情境的选择是关键,达到预期目的是其检验标准。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就是为解决某个理由而进行探讨以获取知识的教学策略。讨论教学,能增强交流,辩明是非,强化意识,升华情感,总结提高学习成果,促使心理健康从感性向理性上升。选题必须具有吸引力,教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进行启发,并通过讨论小结推动学习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相关素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以心育心”理念的体现。采用课堂、课外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其心理素质、培养健康思维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4588 浏览:15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