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应用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策略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饮食制约、规律运动、定期血糖监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等各方面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人文关怀及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情,增强健康信念,促进健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及享受健康人生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临床;应用
1004-4949(2014)11-0459-01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且易出现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致使糖尿病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悲观等负性心理反应,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调和患者的情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我们在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有效制约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临床资料
2013年5 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男51例、女69例,年龄35~81岁、平均52岁,病程1~21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护理策略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35-76岁、平均51岁,病程2~20年;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39~81岁、平均52岁,病程1~21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策略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士按时进行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等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心理护理,(1)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护士要主动、热情接触患者,耐心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体现人文关怀,以真诚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赖,让患者在心理上感觉护士可亲、值得信赖,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并消除对糖尿病的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精神支持疗法:首先,护士要纠正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口前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治疗使血糖制约达标,则可减少、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就能够像健康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其次,可配合治疗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和音乐干预疗法,通过对肌肉反复的松紧循环练习,以推动肌肉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或通过聆听和谐的音乐旋律,以提高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转移注意力,减轻紧张、焦虑状态,从而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紊乱的生理功能[2],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3)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心理调适、糖尿病的危害性宣教、降糖药物治疗、个体化饮食与运动计划、病情自我监测等,使患者达到制约好血糖、血压、体重,纠正血脂紊乱,增强心理应激素质的目标。同时,要指导患者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秩序,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4)胰岛素治疗:护士要让患者了解到胰岛素治疗益处,对肝、肾的毒副作用低,花费相对较低等;邀请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传授经验,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主动接受治疗;要向患者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技术、储存策略及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应急处理策略;若发生极度饥饿、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汗、头昏等症状时要立即饮糖水或进食少量食物以缓解症状,使患者掌握制约低血糖反应的策略。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饮食制约、规律运动、定期血糖监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等情况,评估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策略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因需要繁琐的终身治疗,且需要严格制约饮食,不仅使患者感到失望和无助,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可使患者表现出焦虑、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调和患者的情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治疗护理上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建立医患互动氛围,达到防病治病的双重效果[3]。本文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人文关怀及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情,增强健康信念,推动健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制约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及享受健康人生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蜀红,杨晓兵,黄培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J].四川医学,2011,32(8):1313-1315
[2] 郑艳芳.让患者在健康观念之中掌握自理能力[J].当代护士,2002,11:7-9
[3] 殷俊先,曾会群.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1):46-47

点赞:5021 浏览: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