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目前状况、理由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发表的26篇有关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从概念、研究策略、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研究目前状况进行了回顾,认为当前我国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存在概念不清晰,研究策略亟待科学化、规范化,对现有研究成果借鉴较少等理由,同时对我国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今后可能努力的方向提出四点倡议。
关键词: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研究策略;影响因素1998年起,我国开始试点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15年来,普通高校已为军队培养了7万余名国防生。[1]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目的在于顺应现代化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趋势,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打赢现代化战争作准备。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国内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进展,对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研究的前景和方向进行展望。

一、 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研究目前状况

以“国防生”和“心理素质”为主题在中国期刊文献库(CNKI)中进行搜索,得到相关文献26篇。其中,以“心理素质”为关键词的文献仅3篇,表明目前国内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的研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国防生心理素质的概念
现有研究对于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一致,只是在一般作用上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是国防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学科视角不同,对国防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1)认为心理素质即心理健康。如刘富良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即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2];夏纪林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需着重心理健康和16种人格因素培养[3];李义安、陈彦垒从心理韧性和幸福感角度探讨了国防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具体内涵[4];顾正成等认为国防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情绪调适能力有关[5]。
(2)将政治思想理由、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纳入心理素质范畴,认为国防生政治信念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曲凤桐认为国防生的入伍动机、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等种种信念应该作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6];李永阳等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7];胡玲翠认为要加强国防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国防生抵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未来高技术战场的双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8]。
2.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策略
现有研究主要采取测量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综合法对国防生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图1是笔者对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搜索到的26篇涉及国防生心理素质理由的论文所使用的策略进行的描述统计,从中可以发现,采用文献综合法的研究占了大多数。而采用心理测量与统计策略的研究,多采用SCL90、16PF等常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并以焦虑和抑郁作为主要区别项。
图1国防生心理素质现有研究使用策略统计图 3.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无关于国防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现有研究中,赵跃强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军政训练对国防生心理素质有正面影响[9];张秀敏认为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训练的策略训练国防生心理素质[10];彭辉等人认为要通过积极开展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工作,营造能够大力推动国防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来影响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1];有研究者从环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国防生心理素质的可能因素[12]。

二、目前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存在的主要理由1.概念界定尚不清晰

纵观现有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看法,导致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仍然模糊不清。心理素质应是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军事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反而会使概念的内涵更加不清晰。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心理学的学科范畴内研究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将“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与“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概念区别开来,不能混淆使用。
2.研究策略亟待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素质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采用心理学的策略进行研究。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综合法,而不是采用作为心理学的主流研究策略的测量分析、统计及实验法,这可能会使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3.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借鉴较少
“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学者的原创。近年来,心理素质研究不仅受到国外学界的关注,而且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笔者能够查询到的现有的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仅有一篇论文引用了国内心理素质研究的成果,这种情况实在让人费解。

三、 对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展望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国防生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军队吸纳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推动了军队人才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和改善。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成为了军队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2013年年底,教育部和解放军四总部印发《关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情况和推进工作创新发展意见》,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部署,对打造高素质国防生群体提出了全新要求,指出国防生培养工作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这一任务就变得更加急迫。笔者认为,在将来关于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可着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与学生·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目前状况、理由与展望1.明确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学科范围
早在2003年,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就明确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2]可见,心理素质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该采用心理学的研究策略来进行研究。那种认为国防生心理素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的观念主张只要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就不会有心理理由,混淆了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是错误的,还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将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等同于“鼓舞士气”、“磨炼意志”的做法,从而使国防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越来越不具备科学性。

点赞:23249 浏览: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