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数千年以来,创造性思维己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可如今一些地方的教育却是这种情景:“一方面教育者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加班加点的灌;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被动,消极的接受,而导致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多。一切围着知识转,读死书,导致了思维萎缩,人格空白,产生了一大批不会学习,不会创造思维的“知识容器”、“现代废人”。针对上述现象,身为教师,当务之急,我们应对症下药,大胆革新,破除旧的过时的教育策略,采取启发式等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重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一堂化学课成功与否,就看化学教师是否启发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位化学教师成功与否,就看他的学生在解决实际理由时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会用创造性思维去深思理由。创造性思维一般要求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之路。从发散思维中求创新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材料,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索,从中孕育出富于独特性的设想与办法,从而使自己解题的思路更宽更广,使自己处理理由的能力更周到。发散思维的灵活训练就是在教学中善于否定自我。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转向能力”

在发散思维时,迅速转移思维方向,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策略,各种假想,各种方案,从中挑选最现实的。培养学生的“转向”能力时,又需要集中思维的补助,相辅相成,定会有成效的。例如:
例1、右图是某物质X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1℃时X的饱和溶液W克,当溶液的温度升到t2℃时,要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需要加入X的质量为:
为了不让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不能直接把结果告知学生,这种灌的办法时间快,但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此题可让学生先深思,然后从反馈信息中总结经验。讲解时告诉学生此题有三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更简单呢?通过此题的深思,告知学生,转一个方向深思理由,我们海阔天空。我们要做到做题少而精,善于打破常规,在思维的某一方向受阻时,尝试“转向”,力求寻找新思路,这又有何不可呢?
化学课中这样的事例很多,特别是有机化学。在有机化学的许多理由中,学生对一些理由的深思常常需要“转向”。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层次,不要满足于对题目的会解,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追求速解和巧解。不能为做题而做题,应该成为解题的有心人,在训练中培养自己思维的“转向”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同志说得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的教师颇有启发性。我们要想在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扩散能力的培养,力求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例如,我们在复习初中四个反应类型时,可用设问式、启发式。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是哪四个?各有何特点?各有何区别?使用它们进行判断化学反应类型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教学时要尽力避开平铺直叙,要有独创,要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管学生回答理由的对否,首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其次对好而精的有创意的回答加以表扬,对错的加以纠正,一定鼓励他们多深思多动脑,象上述事例一样教学,多启发他们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避开平铺无味的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择扰能力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有多种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教为主,学为主,例题为主,实验为主,培养能力为主,灌知识为主等等,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众多的教案中,迅速找到最佳的教授方式来进行讲授,做到事半功倍。而学生从众多学习策略,解题策略中选择最佳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全面否定,从众之人,跟着感觉走,结果一事无成。师生的有机配合,充分以训练学生的择优能力为目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上述的例题1中,在三种解法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要做选择:哪种策略最简单,费时少?哪种策略最复杂?相似的理由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要学会从众多的解答中选择最优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择优能力就会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的。
总之,人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具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就应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策略很多,就让我们用创造学的角度去探索这里面的无穷奥秘,为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贡献一分子。相信学生的创造潜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会提高。我坚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培养,中国的“诺贝尔”一定会早日到来!

点赞:31796 浏览:14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