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倡议和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目前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体会和见解,为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中职学生
1002-7661(2014)21-015-01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严峻挑战。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理由,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据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和2013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新存活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理由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理由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理由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理由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推动人格的健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前状况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层次学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倡议和策略。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深思自己的理由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理由,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理由、深思理由、分析理由。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推动学生从理由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推动人格的健全。课程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理由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深思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理由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转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深思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策略,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 媛.孙丽岩.杨晓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范式——群体教学[J].教育科学.2001,(6):60-62.
[2] 杨心德.曾样春.案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5):93-95.
[3] 王小清.卢健健.谢泽源.大学生心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与单一化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3):345-347.

点赞:14447 浏览:6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