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应激事件心理疏导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当下,自然灾害、社会的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的危机事件打破了大学校园的静谧。这些应激事件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出发,分析大学生经历应激事件对他们身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应激事件;策略
1002-4107(2015)02-0085-02
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无时无刻都发生着紧密联系。自然的灾害、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学子们本身的人际冲突、学业困惑、择业挫折、情感纠纷等多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心理上面对应激。应激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原有校园的静谧和学生人际之间的欢乐,使学生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生活范围的扩展,交流领域的拓宽,活动空间的开放以及校内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等理由引发的危机事件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

一、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一)应激的含义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在机械物理学上,该词译为“压力”;在生物学及心理学科中,译为“应激”。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叫应激反应。通常是在超乎寻常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的情绪状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外界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自身由于客观要求和主观应付能力二者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维系平衡的紧张反应状态[1]。一个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情境变化或外界刺激对其施以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这些刺激与影响并接收时,会对自身自主做出评价,认知其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感受压力时产生的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二)应激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应激事件的性质可分为,良性应激、恶性应激以及病理性应激(关于良性应激事件本文暂不讨论)。应激事件的特征往往表现为事件或刺激迅捷、快速,反应急速,刺激强烈,对个体自身影响较大。轻度的应激事件可以使人们躯体与情绪紧张,提升活动效率;重度的应激事件使个体产生生理及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惊觉、抗衡力量衰竭、自我失去应变能力,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产生身心疾病[2]。

(三)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应激事件通常是:自然的应激事件: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事件,属于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水灾、火灾、寒冷、酷热、雷电等;社会的应激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火灾、射线、噪声;人为的应激事件:亲友生死离别、竞争失败、考试或事业失败、失恋、择业屡屡受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食物污染等。这些应激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们躯体伤害,伤残、冻伤、中暑等躯体反应变化,也会在突发的自然灾害及负面的社会应激事件面前留下心理创伤的阴影。

二、应激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应激就其性质来讲存在良性应激或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或病理性应激。应激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的影响:适当的应激可以推动个体的潜能开发以及行为动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会头晕、头痛、腰背部不适、躯体麻木,消化不良,胃炎,存在睡眠障碍等。也较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生理疾病。
2.情绪的影响:应激状态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很复
杂,但常见的是焦虑、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以及习得性无助等。
3.行为的影响:初期的应激事件时,个体行为表现为惊叫、否认、刺景不断侵入、哭泣、尖叫或昏倒;情绪反应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
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适度的应激刺激可以提高个体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如绑架、群殴、火灾等突发危机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等都可以使个体处在心理应激状态,引起情绪波动,产生生理激起、紧张、阻抗和衰竭等变化。大脑将外界刺激传至下丘脑,导致生理变化,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增加肌体活力,用以应付刺激。使个体处在应激状态。适当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水平,但超负荷或长期的应激会引起个体身心系统的质变,心理层面会导致心理疾病或神经症;躯体层面会发生病变,严重者会猝死。因此,应激事件后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化解应激的很多负面效应,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人的大脑通过加工事件,对刺激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个人努力便可适应应激事件,如果个体对刺激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承受的话,在适应刺激的过程中,机体心理、生理平衡被打破,致使身心失调,出现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状态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警觉水平,开发自身潜能,应付各种环境变化。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心理疏导的含义是指心理咨询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困惑、矛盾冲突的个体,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及干预的技能技巧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调适,以便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策略[3]。运用科学的策略与策略引导大学生分析与化解应激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困惑。以准确、适当、合理的语言诠释大学生应激事件中的心理感受、应激事件本身的特点、心理冲突产生的过程以及目前个体身心的影响,使之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运用自身资源自我矫治,直至消除症状,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尽可能地减少应激源的出现

点赞:13050 浏览:5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