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代德育教育中地位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明确心理健康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营造氛围、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1674-4810(2014)32-0061-0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协调统一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面对着诸多困惑与压力,其心理上的困惑和理由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理由而逃学、休学、退学、出走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来维护与增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途径和策略等理由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为此,各高校在具体实施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借鉴和汲取。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中国一直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首先各高校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次,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陶冶和感化作用,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能推动学生优良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最后,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乐趣,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校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关心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
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的却为数不多。首先,心理咨询是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性、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心中的技术。高校虽有咨询机构,但心理咨询师多是,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这样的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其次,心理咨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新事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心理上存在的理由并无大碍,对存在的心理理由不够重视,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有的即使勉强接受也不愿意和咨询师配合。最后,只有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消除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弱项,学会用积极的方式面对挫折;其次,当遇到理由时,可先做比较容易的事情,在获得成功之后,再逐步提高目标,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做感兴趣的事,以此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缓解心理压力;最后,利用朋友和同辈心理咨询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朋友是有过交往的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是同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理由相同等特点。这种心理咨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4.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心理学上的“个性”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个险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两方面。个性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渐渐形成的。它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独特性”。但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活动的转变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转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避开一般化。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全面而辩证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处理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纠正心理偏差和预防心理疾病,还能推动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校德育教师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注意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完善并健全他们的人格,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效地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丛书之一: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林劲〕

点赞:9685 浏览:3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