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得到大学生的充分认同,不仅在于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关键在于做到对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

一、合理使用高校辅导员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化,思想观念、利益分配、组织方式,就业形式等出现了新的格局,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工作,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辅导员本身素质的提高,关键还在于对辅导员的合理使用。用其所长,适才适位,结构优化才能更好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需要

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者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负责。既要充分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又要关注大学生道德与纪律的形成;既要关注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既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这种工作性质与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增加了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难度。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功能,使他们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就显得迫切需要。

(三)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部24号令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三化”。从目前的形势看,由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频频出现,工作难度加大,对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从工作的效果看,辅导员队伍存着“专职不专,不兼”、“队伍不稳”等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辅导员本身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关键在于对辅导员的使用问题。合理使用辅导员,提供发展的通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有职业的归属感,潜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犹为重要,这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基本内涵

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主要指为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目标而营造地有利于辅导员充分发展的环境以及有利于辅导员潜能和素质提高而采取地各种措施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应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即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三化”目标;二是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应从哪入手的问题,即营造辅导员充分发展的环境、采取提高高校辅导员潜能和素质的各种措施;三是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应是动态的问题,即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是一个过程,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氛围的营造,还是各种措施的采用都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二)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特点

1.目的性。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其实质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功能发挥最大化,充分实现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而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的实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主体的角度看是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二是从客体的角度看在于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
2.差异性。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本身存在着差异性。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教育部24号令颁布以来,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甚至校内之间,高校辅导员的素质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等。这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使用上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事求是,在总体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差异化与个性化使用。
3.动态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变动性决定了人也是发展变化的,人在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那么在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上也必然存在动态性。即,应根据人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要求的变化使用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辅导员。

三、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观念

合理使用辅高校导员的前提应是树立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观念。从目前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关键在于树立两个重要观念:一是分类观念。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地发展,高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发生改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必然将辅导员现有的工作分为不同类型,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党团组织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等。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的合理使用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长,分类使用。二是树立培养与使用并重的观念。社会的日新月异导致了知识更新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求不断变化,在对辅导员使用的过程中,要实现辅导员合理使用的目的,就必须树立培养与使用并重的观念。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辅导员的在岗培训、专题培训、学历提升、出国进修等。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培养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又为进一步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二)确立高校辅导员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1.党性原则。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体现党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2.信任原则。中国有句古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对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要对他们充分信任,相信他们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具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包容原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要是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高校辅导员,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在工作中总会出现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使用者,应看其主流和本质,包容他们,给予切实的指导,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4.人尽其才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人所长,即在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要依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优势和智能专长,安排工作和确定岗位,扬长避短,各尽所能。二是适才适位,即在用人所长的基础上,使高校辅导员所具有的能质、能级和岗位所处的能质、能级实现一一对应,从而达到人和事的和谐统一。
5.群体优化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断。在对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实现群体优化。一是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个体的意见,为辅导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主题;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不同能质和能级的辅导员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形成全才、全能型群体。三是在为辅导员提供平台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工作和情感的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发展性原则。“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事务是发展变化的,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使用,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这是因为,社会是发展的,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工作经验是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要求、方法等也将有所改变。

四、高校辅导员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现目标与采用方式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目标与采用方式的问题。目标是方向,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方式是途径,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桥梁、船、道路。在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二是实现教育部24号令所提出实现高校辅导员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还必须选择有效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方式采用不当,我们不仅没有实现人尽其才,群体优化,而且还事倍功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辅导员学历与实际能力的问题

学历不等于能力,在高校辅导员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唯学历论,即不依据本学校的客观实际,在高校辅导员准入问题上,简单通过学历要求,提高准入的门槛;二是唯能力论,认为学历不重要,只要能力强,就能做好辅导员工作。唯学历论和唯能力论的认识错误在于把问题绝对化。学历和能力都是证明一个辅导员素质的重要依据,学历高至少证明辅导员知识的丰富性,能力强证明辅导员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有可取之处。在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既看学历,更重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工作性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准入主要通过公开招聘和优秀学生留校的方式实现,这就存在着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工作性质的问题。调查发现,许多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许多留校的辅导员不具备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要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对辅导员现有的专业知识背景进行调整。如何调整,如何使其适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这是在对高校辅导员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处理的问题。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与长期发展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具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工作,这种工作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在目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分工太细,高校辅导员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许多职责之外的事务性的工作。由于事务性工作太多,很多学校把辅导员当成应急队员,一般行政人员。然而,从辅导员长期发展看这是不利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把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与辅导员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摘自:本科论文www.808so.com
来。

(五)高校辅导员群体结构优化与个体才能发挥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使整体的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如何使个体的才能最大发挥,这就涉及高校辅导员群体结构的优化与个体才能发挥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群体结构的优化并不是一群优秀的个体就能组成一个优秀的群体。“一流人才,组成二流群体,发挥三流功能”现象在高校辅导员使用过程中屡见不鲜。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群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依据工作要求,使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质与目标具有一致性。在优化的过程,人尽其才,避其所短,实现群体结构优化与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解决两者出现的不一致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3\]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任新红,夏夏.从角色定位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点赞:4109 浏览:1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