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几点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利用语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普通话,这已经被广大应用语言学学者们证实为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道路。站在普通话教学的角度,我们在关注语理论时,要尤其重视“语言迁移”、“训练迁移”、“僵化现象”等几个因素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语普通话教学语言迁移训练迁移僵化现象
1672-1578(2012)06-0057-01
语理论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和测试产生了巨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语理论传入我国,学者们最初利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习得过程和习得心理等问题。随着语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用语理论来分析普通话学习和教学,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普通话语,具体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标准普通话称为目标语言的话,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从零起点或以某种方言、某种母语语言为起点向目标语不断进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使用的语言称为“普通话语”。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普通话教学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1 “语言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最早是用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研究者认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负迁移,亦称干扰,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消极影响,后来的研究则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认为,语言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促使学习者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由于母语知识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可以当作一种反馈,学习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纠错,可以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母语负迁移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教学中。母方言对普通话语的“语言迁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语音方面有发音方法的负面影响,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负迁移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比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语用方面不同,抓住这些异同点,进行重难点教学。例如,四川地区大多没有翘舌声母,只有平舌音,这个平舌音的发音方法就会“迁移到”普通话学习中,造成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总会出现舌尖靠前的缺陷;少数地区,如宜宾自贡等有翘舌音,但发音部位比较靠后,这又会“迁移”到语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过于后卷等缺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学习中的各种错误和缺陷。正是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缺陷,才会促使我们不断检查学习机制和方法是否适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恐惧学习中的错误和缺陷,把它们当做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的武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养成自我纠偏和主动纠偏的良好意识。
2 “训练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者们在学习语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培训或训练。教师在训练中,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够,或者训练方式不恰当,都会不同程度的“迁移”到学习者身上,最终在学习者的语面貌上体现出来。如,有些教师受方言的影响,读上声时有“拖腔”的缺陷,即把上声的音长发的过长,显得十分夸张,特别是在单音节字朗读时比较明显。学生受这种影响,就有可能在自己的发音中也出现“上声的拖腔”。再如,来自西南方言区的一些老师由于过于强调前后鼻韵母的区别,特意在发后鼻韵母时把后鼻韵尾发的特别靠后,形成特别夸张浓重的后鼻韵尾,这些发音的“缺陷“也会迁移到学生上去,最终让他们也形成夸张的后鼻韵尾发音方法。但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后鼻韵尾只需和前鼻韵尾区分开来即可,不用发的特别夸张靠后。以上这些实例都提示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训练某种发音特征,要把着眼点放在对综合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上。
3 “僵化”现象对教学的影响
语这种语言系统的发展,本身就是忽快忽慢,有时还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同样的,在普通话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会有“僵化”的现象发生。这提示教师在面对学生虽然非常努力但进步不大,语音面貌停滞不前,词汇和语法总带有方言的影响的情况时,要克服急躁和沮丧心理,认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而是学生出现了“语言的僵化”。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认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在面对这种状况时,不要急躁和厌烦,更不要沮丧灰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普通话,就放弃学习,而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策略,运用交际策略,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808so.com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打破“僵化”状态,使自己的普通话学习向更高阶段迈进。对学生的这种情绪处理是否适当,对于普通话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微妙但又十分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进度快一点,慢一点,或者一度停滞不前,都是正常的。只有看到这个事实,师与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才能摆好彼此的位置和心态,形成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王建勤.关于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3).
[5]吕必松.论汉语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6]鲁健骥.语研究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l).
[7]董洁茹.普通话话语研究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8]王磊,张颖.普通话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2007(5).
作者简介:漆明珠(1978-),女,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普通话教学。

点赞:3672 浏览: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