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理由,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理由,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哪些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存在此类现象,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3.定势心理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深思和解答数学理由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
忽视数学理由的解决过程,忽视解题策略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理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六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策略。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从一定作用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策略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揭示数学理由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理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策略、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策略
所谓重策略,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策略;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策略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二)“六引导”,即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策略引导。
1.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2.兴趣引导
一是理由激趣。理由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理由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
WWw.808so.com 808毕业论文网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