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社会基层治理包容性发展思路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包容性发展突出强调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包容、发展共享的理念,是执政为民的需要,积极推动包容性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主要在于注重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加强执政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包容和良性互动,积极构建畅通的基层民意诉求和表述渠道,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基层治理;包容性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杨爱杰,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杨瑞,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033-04

一、包容性发展和社会基层治理内涵分析

包容性发展是通过社会融合、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途径实现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包容性发展不仅指经济上的增长,更指社会管理方面协同地善治,合理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弱势群体的权利缺失现象。使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宿感。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使社会成员自觉地认同、支持和维护社会政治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和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包容性发展的实质是在建立一种价值导向,即如何使全体公民都有权利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人真正地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容性发展通过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包容多元的执政心态,发展机会与权利的均等化,成果共享的利益结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化,注重均衡、协调的社会发展,强调权利保障,消除社会排斥,鼓励各阶层公平参与,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基层治理就是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和规范、以社区居民和村民为管理主体、依托执政党一政府一基层民众等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社会团体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协助力量的在乡村和城市社区范围内展开的多中心管理活动。社会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社会政治主体要素间的协调作用,利用现有的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和社会规范去引导和规范公民的各种社会活动,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全方位提供公共服务和协同完成社会事务的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状况。社会基层治理所涉及内容是与基层民众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突出表现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因此,社会基层治理其实就是协调基层社会不同利益之间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基层各组成要素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一个系统与活动过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及其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社会各阶层群体思想理念的差异性逐渐显著,使社会共识难于达成,这对社会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这就要求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将包容性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基层的治理过程中,鼓励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意识,凝聚各种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达成社会共识,调节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利益均衡,推动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二、运用包容性发展创新社会基层治理的现实逻辑

(一)有助于社会共识的良性形成。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是不可避开的,人们价值观日益多元分化、思想理念呈现多变性,因此,在相互冲突的多元社会中需要寻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判断,达成社会共识。包容性发展体现的是包容、共享的理念,体现在社会基层治理过程中,其实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元,融合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构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共生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利益。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必定存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局部利益差别和冲突,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对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存疑虑,尤其是弱势群体。因此,运用包容性发展理念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社会,拓宽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增进社会包容、互信与合作程度,有助于实现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合作管理,达到多方互利共存,提高基层治理绩效,及时化解利益矛盾,减少利益冲突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推动社会稳定,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
(二)有利于参与式治理的深入开展。包容性发展所倡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应到社会基层治理上就是需要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利益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因为“利益与人们越贴近,人们对它的追求就越迫切,由它所致的参与动机就越强烈,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的现实使参与和包容发展的社会基层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式治理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不同主体相互依存,形成合力,通过对话、谈判、协商和合作等方式来共同治理社会冲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下,需要党委和政府运用包容性发展,积极引论社会基层治理的包容性发展思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导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表达社会要求的功能,鼓励最广大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协调社会利益。包容性发展下参与式治理所倡导的是以政府或正式的组织参与管理为基础,在既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需要,又承认个人和不同阶层的本位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证社会基层的所有成员充分享有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激发各主体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热情,并积极就社会公共事务或者利益相关的重大理由,进行自由、公开、平等、理性地表达和协商。尊重并充分吸纳民意,整合各种观点,通过信息的全面有效沟通,为基层治理的决策提供合法性来源。以最大限度达成治理共识和形成社会决策的过程。(三)有利于基层治理中协商的强化。基层治理的协商是在平等、包容和理性的前提下倡导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治理过程、包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多元社会使协商具有强烈的现实要求,包容性又是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社会转型期,运用包容发展理念进行基层治理的协商,能够更为有效地保证基层民众对治理的广泛参与,通过公共协商寻求不同利益群体的契合点,制定反映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和措施,体现提升基层治理的公共服务性质。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向着“善治”方向发展。同时,包容性发展下基层治理的协商,更有利于理顺基层权力授受关系,能有效地遏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话语权和利益权利的充分实现,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在当前发展不均衡和社会分化的现实条件下,包容性发展所强调的对民众的发展意愿、发展能力和发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等基本价值理念,可以使社会基层治理中协商的平等性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民众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化和政治参与方式的有序化,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不断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的有效性。

三、社会基层治理的包容性发展思路

(一)注重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社会共识难于达成,滋长了迷茫,产生了分歧,这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需要执政党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凝聚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更好的为社会基层治理服务。意识形态,是一个党用以指导其实践活动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执政党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心理认同和社会动员的功能,是政治认同的关键,是党继续存在和执政的基础。作为执政党,需要努力整合社会,协调各主体的利益诉求,统一思想,团结一切积极力量,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培育社会共识,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的稳定。执政党意识形态需要适时增强其弹性,富有包容性,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使其能有效引导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是转变执政党原有意识形态,更不是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变成无所不包、相互矛盾的综合体。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保持意识形态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对原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理论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变更执政党是公共权力及政府的运作的指导核心,公共服务须惠及社会各阶层,从而体现、涵盖社会上大部人的利益及要求。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升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包容性。能够包容和体现不同阶层的利益及诉求。强调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听取不同的意见,从而使得执政方式、执政水平更加科学与合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社会阶层的涌现,提升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方能不断吸纳社会各阶层精英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其执政合法性。
(二)加强执政党与社会组织间的包容和良性互动。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点。社会组织在社会基层治理中,起着纽带与缓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转型,各类社会组织大量的兴起,特别是当前社会基层治理面对许多困难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协调运转、服务监督的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执政的任务和原则:“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的集权管理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忽视了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时的重要作用。处理好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其良性互动,共同为社会基层治理服务是理由的关键。当前,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而加强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包容与良性的互动,能很好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基层治理面对的新理由。执政党可以通过对社会组织吸纳。从而获得更多外部执政资源,使党组织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执政党能够了解各社会组织的运作,能吸收、转换更多的外界资源,还关系到治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分别代表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着代言的作用,代表着各个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向执政党及政府进行系统的反馈。以包容性发展理念正视现实,积极引导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信息沟通功能,使其成为执政党整合社会、实现领导的有效工具。只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沟通作用。增强其利益表达和沟通功能,充分表达其代表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执政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能够有的放矢、切实可行。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包容与良性互动体现在执政与服务上。执政党起政治的领导作用,即“党领导社会”,对社会组织进行引导、规范与推动其组织发展。在社会基层治理过程中,通过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包容、互动协作,共同对社会基层的治理,利用社会组织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自身作用,对社会基层治理的绩效的发挥,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执政党通过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包容与沟通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而社会组织则借此实现自己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发展壮大自身的力量。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包容与良性互动的社会基层治理方式,是对传统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的结果。
(三)构建畅通的基层民意诉求和表达渠道。社会转型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与博弈所带来利益冲突的化解需要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的通畅,才能使各阶层的利益压力得到适当的释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正当利益得到充分协调,努力化解各种群体利益矛盾,争取全社会的利益共识,避开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尊重基层各主体的利益,前提是保障民众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的畅通。运用包容性发展理念来拓宽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对化解渠道路径单一,增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尊重民意是执政党制定政策的内在需要。民意的表达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渠道、方式,向社会公共部门进行利益诉求或试图对公共决策产生影响的过程。对执政党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更应以包容的心态来开辟有效的民意表达平台,得以维持和巩固其执政合法性。表达渠道的论社会基层治理的包容性发展思路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通畅,不仅包括社会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合理表达,更体现在公共权威能够对其作出及时回应,使得人民的意愿能够及时被采纳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中,为执政党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提供依据。网络传媒以其自身优势逐渐成为各个阶层、不同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新载体。执政党需要适应时代潮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掌握和利用网络传媒活动的规律,并借此阐释主张、消除疑虑、回应质询,更好地反映民众的利益。开辟有效的民意表达平台的作用,可以促使执政党依法科学决策、尊重民情民意,努力化解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四)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针对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理由所提出的。当前,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定要求。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定带来一系列社会理由,如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部分社会群体基本生活困难等理由。因此政府需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关注民生理由,为整个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物品。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健全服务均等、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基层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理由,为劳动力再生产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构建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降低社会各成员的社会风险和规避经济损失,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将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使其获得基本的、服务均等化的生活保障。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是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社会民生理由、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保障民众各方面的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社会成员安居乐业、提高其生活水平,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理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各领域影响巨大,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管理的功能。并引导民众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过程中来,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有序而健康发展。
(五)不断完善社会基层治理格局。社会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基础,社会基层治理的优劣,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完善的社会基层治理格局,是构建多元复合型的社会基层治理机制的基础,即在“四位一体”治理格局的模式下,构建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基层自治机制、参与式多元治理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动态的维稳机制、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等。引导社会各阶层和成员在理性、包容的社会环境下,互依互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基层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稳定服务。完善的社会基层治理格局,需要努力提高基层机制机构的服务能力。向服务型的基层治理方向迈进。从中国特色社论社会基层治理的包容性发展思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会主义本质出发。深入分析蕴藏在社会基层治理领域中的巨大变革力量和创新机遇,动员各主体充分参与基层治理过程,努力探索和创新行之有效的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何叶]

点赞:6243 浏览:2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