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理理论任务范式进展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心理理论是朴素理论研究的核心理由之一,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类任务范式应势而生。文章梳理了心理理论发展三十多年以来主要的任务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经典范式、成人范式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矩阵博弈、计算建模等新范式均作了总结分析,以期使读者对心理理论的任务范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理论;错误信念;经济互动;矩阵博弈;计算建模
一、引言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 (如愿望、意图、信念、情绪等) 的推理与认知能力,即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心理理论的早期研究,包括对概念的解释、对任务范式的设计与应用及对一些事实的描述等,都是围绕儿童进行。此后,随着心理理论毕生研究取向观点的提出,心理理论才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蓬勃发展,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自闭症患者[1]、帕金森病患者[2]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3]等群体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心理理论作为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很多任务范式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这些任务范式难度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现将主要的任务范式总结如下。

(一)心理理论的经典研究

1.“错误—信念”任务
1983年,Wimmer和Pern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心理理论的理由,并首创了经典的“错误—信念”研究范式[4]。错误信念任务可以说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这种范式的提出和使用,为心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策略学基础,同时也引领了其他相关研究。
一级错误信念包括“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在设置的意外内容任务或意外地点任务中,儿童的信念是真实的,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然后询问儿童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如果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将按错误信念行动,那么儿童就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心理理论。
为了对更高水平的心理理论进行测查,需要增加错误信念任务的难度。为此,研究者根据“错误信念”的嵌套关系,发展出了二级错误信念,即个体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比一级错误信念晚两年,8岁是儿童获得二级错误信念的关键年龄[5]。
2.失言识别任务
用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所能探讨的仅局限于幼儿阶段,而非年龄更大的群体。为了测查年长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Valerie E. Stone 女士和她的合作者首先提出了“失言识别任务”的范式[6],用来测量7~11 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失言情境的操作性定义是: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可能是听话者不希望知道的, 并且产生了说话者不希望得到的消极后果。在Stone等人设计的任务中, 给被试随机呈现20个故事,其中10个故事含有失言情境,另外10个是制约故事,即无失言情境。每个故事后附有8个理由,其中第一至第四个理由是失言理由,第五和第六两个理由考察对移情的理解,其余两个理由是制约理由。如果被试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行为,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高。相反,如果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没有觉察,则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低。失言识别任务分成人版和少年版,因而测试范围更广。

(二)心理理论研究的成年个体范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心理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制约因素等。同时,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点的提出也使得心理理论的研究将关注焦点投向了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群体。但是,很多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相对于成人来说太简单,于是研究者们又编制了一些更适合测查成人心理理论的任务范式。
1.“从眼神中解读心理”任务
Baron-Cohen, Wheelwright 和 Jolliffe最先创造了测验成人心理理论的策略——“眼神中读心测验”,简称“眼测验”[7]。测验要求被试根据照片中人物的眼睛区域推断人物的心理状态。2001年,Baron-Cohen等人又对该实验任务进行了修订。用该实验任务对自闭症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不能顺利通过这项任务;但在其他研究中,使用其他面部特征时,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个体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对于自闭症患者,他们通常会回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基于视觉呈现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是无效的。由此,Sabbagh 和 Seamans采用了基于听觉刺激的“声音心理状态辨别任务”,此任务范式不仅适用于正常成人,也适合研究自闭症患者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能力[8]。
2.从视频中解读他人心理
用静态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来考察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并不客观,或者说,测查到的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与个体的实际水平有出入,并不具真实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对象是活动的,显然,采用静态图片缺乏生态效度。为此,研究者采用视频的方式来探査个体心理理论的能力。很多研究者采用了电影片段的动态任务,来测查个体推断电影片段中对象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主要任务包括解读电影中的心理、对电影的社会认知评估测验、尴尬时刻测验。虽然用动态影片作为实验材料与现实接近,但是,利用电影片段不可避开地涉及被试的执行功能和逻辑分析能力,这些将作为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正确答案是由专家制定,专家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也将是影响该测验有效性的因素之一。
3.移情准确性任务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学者们设计了一项用来测量心理解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即移情准确度任务。该策略由Ickes等人提出[9]。该任务范式要求被试观看具有相同背景的交流互动视频,并让被试推断视频中目标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该范式在测量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但是这种设计与日常的心理解读也存在差异。因为被试只是作为观察者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情境中。他们推断的是观察中的个体,而不是与其真正交流的对象。修订后的移情准确度任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善。在成对交谈设计范式中,每个被试都行动起来,作为情景中的一员进行互动,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研究发现,自闭症成人被试在该范式中的推理能力与正常成人没有差异。Gleason等[10]的研究表明,移情准确度分数越高的青少年,他们拥有同伴友谊的可能性越高且质量越好;而那些在移情准确度任务中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其友谊质量也较低,而且在社会理由上存在一定理由。这一研究对调整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点赞:5431 浏览: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