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思考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持企业持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问题则一直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会计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对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进行了全面地阐述分析并提出改进方式,以期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为人力资本会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力资本;价值计量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内涵

人力资本,指的是经过教育和培训后所形成的人的知识和能力,它表现为能带来利润收益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增值的价值能量。舒尔茨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人力资本。。张文贤(2002)认为,人力资本价值是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性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

二、现有的价值计量模型的思考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和模式。纵观现有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
1.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型
该模型以企业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本所进行的支出,包括对人力资本的取得、开发、使用和重置等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它主要包括原始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
(1)原始成本法
原始成本法,又称历史成本法,是指将企业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本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招聘、选拔、教育、在职培训等支出,作为人力资本的入账价值。该方法由弗兰霍尔茨等(1968)提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提供的信息客观、准确,并使人力资本信息与其他资本具有非常强的可比性。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社会投入,人力资本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原始成本有较大差异,人力资本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原始成本无法反映人力资本当前的实际价值。
(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即采用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获得具有现有知识、技能、能力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能满足特定要求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获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等。重置成本法为弗兰霍尔茨(1974)提出,该方法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条件下,充分考虑了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对人力资本升降的影响,通过一定的办法计算确定的人力资本现在的成本,可以反映人力资本的当前价值。但是,重置成本多为估计的数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3)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是在经营决策时使用的一个特定的成本概念。机会成本是指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中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源于:论文例文www.808so.com
益,它是因决定选择某个行动方案付出的一种代价。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所得的“报酬”应当高于所放弃的其他方案所得的“报酬”。这就要求把放弃方案的可计量价值作为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法由赫奇曼(Hekimmian)和琼斯(Jones)与1967年提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直接相关。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因选择受教育和培训而放弃工作机会所带来的利益的总和。该方法的优势是逻辑严密,能全面的反映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但是其致命的缺陷在于其实践性即可操作性太弱。
2.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计量模型
该模型建立在工资是劳动力的货币表现的基础上,以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报酬折现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是未来工资报酬贴现法。该方法由列夫?巴鲁克(Lev Baruck)于1971年提出,是指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这种方法基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是对职工的补偿价值,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对职工价值的评价。其公式为:
其中V代表人力资本计量价值,Wt代表预计人力资本所有者第t年的工资报酬,i代表贴现率,T为工作年限。
该模型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在实际应用中,会过高估计个人的预期服务年限(其隐含的条件是职工将为企业终身服务直到死亡或退休),从而高估人力资本的价值。它忽略了在职工的工作期间将会改变角色的可能性,假定一个人在一个企业中会终身从事一个职业。
3.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模型
该模型以人力资本带给企业的未来收益折算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法、未来超额利润法。
(1)经济价值法,又称企业未来收益法。该方法是由美国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Eric?G?Flamholtz)等人1968年提出的。认为,企业在未来特定时期内预期能实现的收益按人力资本投资占全部资产投资的比重(人力资本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实现部分的现值作为其人力资本价值。其公式为:
其中V为以未来盈余现值表示的群体人力资产的价值,I为贴现率,yt表示第t期的企业净收益,ht表示人力资本占总资产投资的比例。
该方法在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时,注重人力资本在整个企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可以比较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以使企业有限资金用于最佳决策。其缺点是未来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力资本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与投资比例呈线性关系。
(2)未来超额利润贴现法
该方法由赫曼森(Hemanson)1969年提出,也叫做未购买商誉法。认为,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一部分乃至全部都可以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贡献,这部分超额利润应该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本价值。公式为:
V为人力资本的价值,I为本企业的实际净利润,P为企业的总资产,i为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h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率。
该方法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具有客观性。但是,它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而缺乏预见性。如果企业不存在额外收益,则人力资源的价值为零或小于零。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从而低估人力资本的价值。

三、人力资本价值模型的改进

按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表现,可以将人力资本价值分为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补偿价值体现为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它是对劳动者参与生产组织活动所消耗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补偿。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企业的税后利润包括物质资产增值和人力资产的增值两部分。按人力资本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分配企业税后利润,即可得出人力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人力资本的补偿价值(工资报酬)和剩余价值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应当反映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即既要包括补偿价值又要包括剩余价值。
以上几类计量模型都仅仅是从补偿价值或收益方面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计量,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计量模型,只考虑了补偿价值。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模型,则以对剩余价值分配的考虑替代了剩余价值本身。这些计量模型是不完全价值的计量,会低估甚至扭曲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采用不完全价值计量模型,也不能从所确定的人力资本的部分价值测定出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这样的结果,使人力资本价值缺乏可比性,使人力资本价值的信息使用者不能掌握人力资本价值的完整信息,从而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决策。
如果在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时既考虑到工资报酬也考虑到收益,那行不行呢?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这样所确定人力资本价值比其他方法更接近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但它仍不是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因为对于没有转化为企业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没有考虑在内。当企业亏损时,还是会出现扭曲人力资本价值的现象。
那么,以什么为基础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更合适呢?显然应当以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包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为基础。只有在补偿价值(工资报酬)和剩余价值基础上确定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才是完整的人力资本价值。由此,设计一个改进的人力资本价值公式:
其中V代表人力资本计量价值,Wt代表预计人力资本所有者第t年的工资报酬,Mt表示人力资本所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808so.com
有者在第t年创造的剩余价值,i代表贴现率,T为工作年限。这一计量模型可以反映人力资本的完全价值。Wt、Mt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通过对未来T期间内员工工资增长和员工所创造剩余价值的增长的预测分别确定。人力资本的价值的计算年限T应以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年限为准比较好,同时考虑到意外的离职情况,应采取滚动调整的方法,在每年末结合当年员工所创造的价值等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调整并向前滚动一年,这样能使所确定的人力资本价值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J].会计研究,1997(12):10-13.
王秀丽,徐纵巍,张昭俊.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5(8):72-76.
[3]刘仲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探讨[J].会计研究,1997(6):16-20.
[4]梁毅刚.对人力资本会计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7(5):16-18.
[5]阎达五,徐国君.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与劳动者权益的确立——关于人力资本会计新模式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探讨[J].会计研究,1999(6):2-6.
[6]张文贤.人力资源本会计制度设计[J].上海会计,1999(8):3-9.
[7]李世聪.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J].财会通讯,2003(6):7-9.
[8]李世聪.人力资本按贡献价值考评与分配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本开发,2005(10):10-20.
[0]罗新华.企业家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李锡元,王永海.人力资源会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2]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点赞:15890 浏览:6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