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以促“学”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解疑。”这是在新课程标准倡导下阅读教学过程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导”促“学”,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创设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凡卡》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篇幅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着重抓住了三次“导”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课前导读、导思

预习对于一位高年段的小学生是一项必备的学习能力。授新课前,我都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扫清语言障碍,把文中难懂的字、生字、词,文中的人名、句、长句反复练读,读通全文;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读画圈点,在文中找出有感触的好词佳句写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其次,我要求学生照“预习”的要求,具体地感悟文章的内容,明白“凡卡”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串读凡卡的“信”,了解信的主要内容。再者,课后的“思考、练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向导。例如,课后的第2、4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章的感悟,语感的培养都做了相应提示。只要学生切实地训练,一般都能领悟其内容,初步读懂课文。

二、课中导疑、导法

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掘这40分钟的时空效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积累优美语言,这时更需要教师的“导”。
1.导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始,我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肯定别出心裁或抓住重、难点的质疑,并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组织、自我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1)知识迁移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复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外拓展阅读《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等此类介绍在黑暗的社会里穷苦的孩子的悲惨遭遇,为学生学习新课铺垫感情基调,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记忆法。课标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是先学习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典型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凡卡》一文的第八自然段细致刻画一个受尽满怀悲愤与期待的小学徒,语言生动,用词精当。在指导学生背诵前,我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挨打——挨饿——睡不好——乞求爷爷”的叙述线索,尤其是在“挨打”这一细节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揪”“拖”“揍”“戳”等词,感受凡卡内心那无以言状的痛苦。倾听那“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死了”的撕源于:职称论文www.808so.com
心裂肺的呼唤,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读、去领会,为读懂课文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片段,因为背诵作为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使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

三、课后导延伸

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的终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他们由此及彼地拓展延伸,涉猎更广阔的相关领域。
英国科学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的时候。”我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凡卡悲惨学徒生活的基础上,提出“同学们有哪些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地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构建起了联通过去与今天的思维桥梁,深化情感。另外,本文以凡卡甜蜜的梦为结尾,发人深思,引导学生续编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体现个性。
总之,本课的教学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9736 浏览:1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