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述评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日益严重。因此,从传统国学典籍中汲取精华,有意识地将其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能使用英语恰当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其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对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进行多元化建构分析,呼吁教学部门和学者对相关课程做出全方位的设计,提出了建构多样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体系,为各类各级学习者确立不同的课程方案,最终使学生在传承国学的同时学习英语翻译技巧,提高人文修养,为弘扬国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 双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一、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研究作用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强势回归。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必定是以中国文化的自立、自强为基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对传统文化的恢复与推崇,已经成为明显的态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构建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更好地向往介绍祖国的优秀文化,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重树民族自信。

二、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研究目前状况述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顺应新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2000)。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被忽视,含量过低,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英文表达在教材中的缺失,输入过少,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无法恰当地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主要理由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认识的不准确,单纯把目的语以及文化的导入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的全部,低估了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过分强调目的语与文化的教学,以至于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知之甚少,以至于用英语介绍我国传统文化时内容空洞,表达乏力,难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张为民,朱红梅(2002)对作出的关于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测试结果,70%以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话题,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分析主要理由是英语教学中设计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学生接触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机会微乎其微,结果造成多数人无法用英语表达他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张丽红(2011)调查了1300名大学生后发现:“学生的母语意识和文化表达能力异常薄弱”,遂提出“在新一代教材开发中增加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观点。在现有的关于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的文章大多是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理由,如教材因素、教学评价因素、教师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倡议,如宋莉(2012)提出合理配置教材中各种选文的比例,将中国文化输入渗透到词汇和课后练习中去,教师对现行教材的二度开发等。我国现有的普及率高的多个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教材中普遍存在一种以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为主导,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文化失衡现象。仅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为例,共有64篇阅读材料,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章仅有一篇,这一篇还是对比中西方文化,介绍二者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另有少量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中涉及到文化,如柳华妮( 2013)提出现行的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文化缺失是一大弊端,呼吁在教材中曾加中国文化的内容。虽然众多学者(王兰2009等)意识到了这一理由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然而这方面的应对措施研究还是不多,深入系统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仅有4篇硕士论文是以中国文化失语或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为主题,张艳(2012)、卢忠雷(2012)、赵春红(2009)、宋伊雯(2010)均为微观研究,着重于调查试验、定量研究、分析数据、现象剖析加简要提出相应策略,而并未曾从课程系统研究(包括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等一系列理由)的角度上深入探讨针对目前状况的课程框架体系。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提出开设国学典籍英译赏析课的观点。陈旸(2011),李华东,樊晔(2011),张大英,杨孟筠(2012)都对高校开设国学典籍英译赏析课合适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王霓、孙黎明、陈大亮、朱玲(2011)提出将典籍英译引入英语翻译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翻译硕士设置的课程。黄中习(2007)介绍了苏州大学的汪溶培、王宏等人在典籍翻译方面为弘扬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出翻译研究生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新模式。
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这一课题目前尚未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在高校中开设这门课程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理由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建构也不例外。例如,英语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相区别,本科生与研究生相区别,民族地区与普通地区相区别,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区别等等。现有的相关研究均为主要是对本课题的教学策略研究,也有微观的个性化课程设计,缺乏宏观多方位地立体式课程架构。鉴于此,应以中国文化国际化为背景,以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基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目前状况,构建面授课程、网络课程、讲座论坛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模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入英语教学中,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双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和而不同”中传播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大亮,朱玲.让经典走进课堂,让中国走向世界[J].大连大学学报,2011,4.
[2]陈旸.高校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的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的应策略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3):134.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9.
[4]黄中习.文化典籍英语与苏州大学翻译方向研究生教学[J].上海翻译,2007(1).
[5]柳华妮.大学英语教材研究二十年:分析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13(3)66.
[6]李华东,樊晔.国学典籍英译作为高校英语选修课的需求分析(第六界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主题发言)[EB/OL].2011.
[7]卢忠雷.中国文化在《新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与导入[D].河北师范大学.2012.
[8]宋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5.
[9]宋伊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0]王霓,孙黎明.典籍英语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1.4.
[11]王兰.中国大圩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6-57.
[12]张大英,杨孟筠.关于我校开设国学典籍英译赏析课的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2012(9):76.
[13]张丽红.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开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1(3).
[1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39.
[15]张艳.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6]赵春红.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及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2009.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IB130538。

点赞:26345 浏览:11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