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地理教学与学前教育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应试教育影响等理由,生源的科学素养基础越来越不容乐观。如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提升,为学生将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指导者奠定基础,现阶段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从改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教学、改善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素养;提升
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本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并将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1]。因此,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将是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影响儿童一生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更应,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地理教学的任务。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目前状况分析
明确的是,科学素养应是大众的科学素养,它和文学素养、音乐素养一样,是人的基本素养,而且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他们还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2]。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公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幼儿教师缺口极大,各层次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规模扩招,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理由:
1.1 对科学现象失去好奇心
受中学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等着老师给答案上网搜答案,而不愿意自主探索的心态,甚至有些学生受“星座与命运”“灾难与报应”等唯心的、迷信的思想影响较深,很大一学生对周围自然界提不起兴趣,也提不出理由,更谈不上探究了。
1.2 理科基础薄弱
就目前福建省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来看,本科、中专占少数,以五年制和三年制高专层次为主。五年专学生理科基础尤其薄弱,三年专学生又以文科生为主,比例达80%以上,他们虽然地理基础知识较扎实,但其它理科知识、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1.3 动手能力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为女生,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停留于纸笔学习,不爱动手操作,更不要说设计探究实验了。
2 地理教学对提升科学素养的
(1)从地理学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与周围自然现象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气象气候、天文学方面内容能解释许多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四季变化”“天气变化”“昼夜变化”“宇宙起源”“月相变化”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将来幼儿园多数能用得上。
(2)地理学的跨学科性,可以让学生运用到多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许多地理规律要运用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其它科学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师不应仅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应是综合的科学素养。
3 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应特别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可进行如下改革:
对于初中毕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在地理教学中应打破高中教材的框架,侧重自然地理学方面内容,同时选择一些实践性强、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或进行自主探究的内容,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如“风”“太阳”“月球”“水”“地震”“岩石”等主题。以“风”的主题为例,可以进行“风的形成”“风向风速的观测”“风的灾害”“风带与气候”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对于高中毕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自然科学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必修课中,包括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岩石的观察、环境污染调查等。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实践性强的公选课,如《天文学基础》《气象观测》《旅游景观鉴赏》,或与其它学科教师共同开发一些课程,如《科学教玩具制作》《幼儿园科学实验指导》等与幼儿园紧密联系的课程。
3.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源自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乡情,如在“森林资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中,可以结合“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超过台湾,稳居全国第一”这一事实,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以下理由:为什么几个月不下雨闽江依旧保持一定流量?为什么近来福建推出的“空气游”深受北方游客的青睐?
3.3 探究教学,唤回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唤回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的,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题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理由,选择感兴趣的理由进行探究,例如“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风的形成实验设计探究”“天气预报原理与策略探究”等等。
3.4 改善评价方式,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分数,更的是要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虽然过程性评价都有占一定比重,但以学生平时的作业、阶段性考试为主,即仍以考核地理知识为主,对地理实践能力、科学态度的评价考虑得较少,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学生只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因此,在评价中应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评价的比重,包括地理实验、地理探究的评价,可以督促学生实践,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课本理论来应付考试。同时实践考核,也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科学态度。
3.5 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当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地方科技部门举办的一些如“气象日”“地球日”“地震科普宣传”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气象台、地震局、环保局、水文站等,使学生浸润于科技的氛围中,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
4 实施中应注意的理由
(1)在教学中涉及的地理学内容不宜太深奥,应尽可能拓展广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的任务,只有具备相当广度的知识面,才能有效地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2)注意探究教学中的过程性指导。探究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探究的时间较长,大内容在课后完成,教师应注意性指导和过程性检查。以“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这一课题为例,教师一方面应因材施教进行性的指导,如对于一些探究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将这一课题细化为“白天能看到月相吗?”“晴天的夜晚都能看到月相吗?”等较为简单的理由,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理由深化,如“月相的观测除了天气,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月相出现的方位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你可以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等;另一方面应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观测记录,对于一些记录策略不科学或态度不严谨的学生及时予以指正,及时解决学生在观测和记录过程中出现的理由。
参考文献
[1]高宏斌.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科学基金,2011,(01).
[2]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2010,(07).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类,项目编号:JB12548S。

点赞:19321 浏览:8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