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实践恩考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代思想家任继愈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最终会削弱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一、传统文化知识重视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

小学阶段正是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于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具有有很大作用。
《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正如朱熹所说,在孩子的知识、性情未定时,及早进行道德教育,才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妇孺皆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说明必须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必须注重养成的思想,这就启迪我们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与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辨别能力较弱,且知识较少,因而品德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日常小事生活常规入手,进行指导,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传媒、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也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人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二、传统文化教育就地取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人在成长的早年,首先对其发生影响的,是那些与其有着较为直接关联的人和事,如父母、兄长,本乡名人。而且,在空间或亲缘上较近的人的影响,往往较为深刻、久远。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本土人物、情状,还有另一层作用,这就是由了解而热爱,由热爱本乡本土,进而热爱自己民族、国家。晚清维新派官员、学部尚书张百熙曾奏请天下郡县纂修乡土志,以用做小学课本,其宗旨就是“务使人人由爱乡以知爱国”。
将地方的历史文化引入学校,对于学生熟悉家乡历史,激发热爱家乡的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校将地方乡贤胡峄阳的传说故事及他的著作《竹庐家聒》等教育后人的家训编写成校本教材《峄阳文晖》,说学生身边的历史人物,讲发生在当地的历史故事,学生兴趣高,潜移默化作用强,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学校以《峄阳文晖》为切入点,开设体现学校特色、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的形式多样但都以峄阳精神作为其灵魂主线。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学生诵读内容以峄阳先生流传下来的文学精品为主,《春日》、《明珠》、《漫成》、《静夜吟》等作品学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加厚人文底蕴。在学校的传统节日“读书节”期间我校举行了许多读书活动,其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峄阳故事我知道”,学生通过向亲人或村里老人了解有关胡峄阳的传说故事,培养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品质;“让峄阳文化走进我的生活”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课堂积累的“真、善、美”,让学生应用于实践;“峄阳语录摘抄”活动,通过摘抄峄阳著作中精华的做人、处事语句,不忘祖训,并把祖先们总结的经验教训运用的实践中,把老祖宗留下的精华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学习峄阳先生的作品让学生知道要勤奋学习,要懂法、守法,要懂得感恩、孝顺等等。打架斗殴的事情越来越少,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更懂事了,不再乱花钱,攒的钱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孩子变孝顺了,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捶捶背;部分学生还跟家长讲解峄阳先生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将峄阳精神与养成教育相融合,将他作品中的精髓内化于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重视培养小学生热爱人民的教育,势在必行

老子的著作里,他以哲理的思想呼吁世民“守无道”、“重积德”,抨击统治阶级的贪欲,主张“无为而治,人心复朴”的治国方略,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推崇的。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自古及今,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民本思想在阶级统治中的作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民本思想在固化社会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各个时期治国者的推崇,民本思想最终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说: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说: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就是要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无疑是有深远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
据传说统计,新中国建国以后,一些高级干部因与以上精神相悖,进而贪污犯罪,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当初北上长征后所剩红军的总额。这一惊人数字的后面,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落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本身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过传统中国节,做现代中国人”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做人不能忘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点赞:11607 浏览:4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