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赫哲族渔猎生活舞蹈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赫哲族人口4675人,由于历史理由,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据古代文献记载,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
赫哲族舞蹈家吴玉梅是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编演了民族舞蹈《叉草球》。1981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站先进工作者。1983年她编导的舞蹈《冬钓》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优秀创作奖。2007年黑龙江省群星奖大赛,获舞蹈创作金奖等。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2004年在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蒲棒舞》获铜奖,2007黑龙江省群星奖大赛歌舞组合《圣其勒花开》获表演金奖,1992年全国民族之花大选赛荣获称号,2008北京奥运赫哲族祝福使者齐艳华以高票当选,齐艳华是同江群众艺术馆的副馆长,同时也是赫哲族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出访台湾、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交流演出。还有赫哲族民间艺术家吴福常。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乌日贡”发起人1982年以来,搜集民间故事30余篇,民歌近百首,挖掘整理民族舞蹈《萨满舞》、《天鹅舞》等。他创编的《鱼鹰舞》在1983年12月黑龙江省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他们都是赫哲族舞蹈文化艺术名人。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天鹅舞两种主要形式,反映的多为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等。此外,民间游戏以及由俄罗斯引人被赫哲人称为“皮里西勒”的舞蹈也是赫哲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萨满舞很大的一个层面来源于赫哲族的宗教信仰。萨满,满语意为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赫哲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赫哲人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等习俗。在众多的崇拜仪式中,形成了独特的萨满民间舞蹈。跳鹿神是赫哲萨满祭祀的代表性舞蹈。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赫哲族村民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仪式甚为隆重。其用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哈康布力——很早以前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舞时男女拉手,有时相抱转身,有时并进。在赫哲族依玛堪故事《查占哈特儿》中,有这样的记载:赫哲人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日,青年男女集在宽阔房屋中一起跳舞,并有种种游戏。如“巴力其”(扮盲者捉迷藏游戏)、“阿尔初阔其”(即玩嘎什哈)、“哈康布力”等……(风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此种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
皮里西勒——皮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做了很大加工,突显了本民族的风格,现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皮里西勒舞别名“庇里西勒”或“庇里沁”舞蹈,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此舞不限参与人数,动作统

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兴奋。

萨满跳神——赫哲族过去信仰萨满教,人们把萨满(巫师)在跳神活动中边敲鼓边跳舞,男女皆有,平时仍参加劳动,他们都有一套特制的法具,包括神帽、神衣、神鼓、神杖、神刀等。跳神时男萨满头戴鹿角神帽(以鹿角叉数的多寡而分品级的高下),帽周围垂有长短不一的彩色飘带及其它饰物。身着用鹿皮制做并染成紫红色的神衣,上面缝有四脚蛇等动物图案,前胸后背挂有护心镜、“爱米”(即神像,是一种小木偶)等;腰围彩带式神裙、系腰铃;左手持神鼓,右手持鼓槌,有时也持神刀、神杖。神鼓是萨满诸神具中最重要之物,分抓鼓和单鼓两种鼓形。抓鼓为单面鼓,鼓的背面用四条皮带分结于鼓缘,中心系一铜圈,舞时手执铜圈。单鼓多用铜圈蒙皮制成,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女萨满不戴鹿角神帽,在帽四周镶有荷花瓣小赫哲族渔猎生活的舞蹈文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片,下垂彩色飘带,其它与男萨满服饰相同。
萨满跳神多在室内进行,舞时边击鼓边跳,均有特定的鼓点。动作大体有立、伛、蹲三种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带动下身体左右扭动,腰铃随之摆动,铿锵作响,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迈出。伛舞即身体弯曲,边击鼓边旋转。蹲舞即双腿半蹲而舞(近似矮子步和蹲腿制约)与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跳鹿神——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跳行跳鹿神的活动。其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传统的仪式甚为隆重,届时全村男女都来还愿,前呼后拥奉迎着萨满跳神。在这个宗教祭祀活动中,却带有浓厚的群众自娱性成分。仪式开始后,萨满祷告完毕,有少年若干人,击鼓摆铃助兴,每人走三圈。萨满开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转三圈,然后整队而出。神队以萨满和手执各种神物的七、八人为先导,群众尾随于后,萨满领唱鸠神(为萨满领路的神鸟)歌,众人随声附和。在萨满的带领下,由西至东挨家挨户跳神。回来时唱归来神歌,且行且唱。仍由萨满领唱众人和之。仪式结束后,村中能歌善舞者拿鼓系腰铃争相表演鼓舞,击鼓摆铃的动作和鼓点节奏变化多端,更有能者即兴作曲,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赫哲族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它已越过国界,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广大舞蹈工作者要保护赫哲族舞蹈文化。我们要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特征、创造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点赞:23040 浏览:10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