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改变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理由进行探究是具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

一、 从“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将重心放在了历史知识层面上的讲解,提出要让学生建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来说,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自然教学活动也都围绕着“传授”和“掌握”进行。而在新课改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几点变化,笔者将在下文中主要介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发生的几点转变。,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过程与策略的融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三,并且特别强调了学习高中历史的策略的性,提出了总结、深思、实践等过程性的学习策略,并提倡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转变成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的树立。以往的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更加对学生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单纯的历史教育拓展成对学生个人发展教育的手段;最后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安排每学习内容都制定了学习目标,且表达清晰、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 从“连续性、系统性”转变成“有性、典型性”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按照时间进行编排的,依据从古至今的对各个阶段、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介绍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历史学习及教学的连续性及系统性。然而,这种编排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缺点,比如,这一体系过于偏重政治史,却忽略了其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的结合,不仅如此,繁多复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层次,无暇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这一情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教材的编排进行精心设计,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了选修和两个。选修中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教学中都添加了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专题以帮助学生掌握这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将重大历史史实进行深层次的划分,以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满足教师教学习惯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强调了内容、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多元性特点的认知程度,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三、 从“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转变成“评价内容多样化、综合化”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还是学校评估、教师测评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智育、能力及素质的考察,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的评估,进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避开这种情况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习过程的性,要求转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教育,以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化,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要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如团队合作能力、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等。不仅如此,还要将量化评价方式与性质评价方式相结合,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开放。最后就是要将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为学生、家长等,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四、结束语
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并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既要认可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又要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理由。这就要求广大奋斗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策略,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目前状况,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高中历史教师甘于奉献,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斗志昂扬,一定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2] 曹丞,王文静.基于社会情境的共创性暑期课程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09(09).
[3] 朱光明.浅析常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特点[J]. 历史教学,2007(05).

点赞:5708 浏览: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