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问与质疑在历史课堂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因此,要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
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理由比解决一个理由更有效。因为学生发现和提出理由,才会促使学生去深思分析,找到解决理由的思路和策略,这时新知识就会产生,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策略也了更好地锻炼。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转变以往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留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理由。笔者在上《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就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证实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提的理由有,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如“秦朝是哪一年建立的?都城在哪?”对于这一类理由,可以请学生直接作答,实际也是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的方式可能要比教师讲述效果更好,学生记得更牢。二是课本上有答案,但经过概括归纳的。如“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对于这个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归纳找出完整答案。三是课本完全找不到答案经过分析理解的。如在讲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理由,课本上只是简单的交代是“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学生可能对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理由不能理解。对于这类理由,教师各种策略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理由。以解释“货币的不统一为什么会影响各地经济交流?”这一理由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理由情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假如生活在原来齐国的一个商人到原来的楚国去买一批货,他用原来齐国的货币去付货款,对方会接受吗?”这个理由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肯定不会接受,因为两个地方的货币不一样”。这样的分析是学生很容易理解“货币的不统一为什么会影响各地的经济交流?”另外,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教师应该耐心的讲解,不能因为理由超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水平就以“这样的理由考试不会出现,不掌握”之类的话了事。例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理由:“既然肯定文天祥抗元的爱国精神,为什么又要肯定元朝的统一呢?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理由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学生“释疑”。虽然理由是由教师解决的,但是教师在解决理由的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理由时能举一反三。
总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由探究能力。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6210 浏览:2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