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孔子经济思想及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启迪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孔子从社会安定角度提出民生思想,尽管这些民生思想和措施并未被采纳和实施,但其民生思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价值和启迪。
关键词:孔子 经济思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

一、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弟子,虽达三千,其有著述传诸后世,立有经济学说者,甚不多观,《论语》所述,惟有子阻止哀公的重税主张,与孔子赞许子贡善于经商,“亿则屡中”。惜此二人学说不传,若于经济理论稍有发挥者,则仅曾子一人,曾子名参,其重要著作为《大学》与《孝经》二书。《大学》论修身治国之本,直接传授孔子经济理论,全书以明德为发凡,以经济为结束,以私利为非,极言理财的重要。孔子民生思想主要主张,大量生产以致富,合理分配以均富。国家富有是要人人都有钱,要做到均富。而孔子的经济思想,亦是致富与均富。《大学》上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无论是孔子的语录即《论语》,还是孔子的著作如《春秋》、《易》、《礼》、《乐》、《诗》、《书》等,无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国唯均富方安兴”。其意思是说,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对平均富裕了,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兴旺。这是屡试不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四海千秋定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概莫能外。
孔子的致富和均富思想辩证统一,致富是均富的前提,均富是致富的目标。其致富与均富思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启迪与作用。

二、孔子民生思想对民生建设的启迪

(一)致富思想对民生建设的现代启迪

民生理由就是发展理由,民生理由归根结底也要靠发展来解决。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平等,发展和致富是前提。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中,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点在和平时期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党的十七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可见发展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但也应该明确,如何发展理由,它涉及中国的发展能否可持续下去的理由,所以,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从重在规模扩张走向重在提高质量效益,从又快又好发展走向又好又快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方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来推动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消除贫困现象,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使改善民生成为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清醒的认识,改善民生的要求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注意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增长刚性上升的特点,防止不切实际的福利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二)均富思想对民生建设的现代启迪

均富思想不是绝对平均,而是相对平均,是在共富基础上,实现财富的相对平均,才能实现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孔子说过:“不患寡(弱小)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篇》),其意思是说,国家的祸患不是源于弱小,而是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不均;不是源于国家的贫穷,而是源于边境的不安全、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对均富了,社会也就和谐起来了,国家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弱小了,反而会显得特别强大起来了,也就会非常安全、安定了,不会出现倒阁、灭亡的厄运。
共富与均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对均富起来,而不是使之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均富”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奴隶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剥削和压迫社会最根本的特性和最神圣的使命,古今中外的广大人民群众无不一直梦寐以求地对其神往和前仆后继地为之拼搏。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也曾借鉴了孔子均富思想。马克思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孔子的均富理论,其本质即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性和最神圣的使命即均富,不均富不是社会主义。‘国唯均富方安兴’是屡试不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四海千秋定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概莫能外。”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孔子所倡导的不是均贫之和、均贫之安,而是均富之和、均富之安。孔子认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对均富了,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安定。国家之所以时而不安,但因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不均。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可避开地要爆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灭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即因于此。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不均,是社会动乱、政局动荡的“导火索”,甚至是国家衰亡的“”,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不均是社会和国家的“万恶之源”。国家无论多么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但是,如果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不相对均富,也是不会长治久安、继之以续的。
总之,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另外调整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求稳定,逐渐实践社会收入的均富,才有真正作用和价值。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共富与均富思想对于我们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姬仲鸣 周侃.孔子[M].民族大学出版社孔子经济思想及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的启迪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1998:208-210.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网2012-11-8.

点赞:29691 浏览:13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