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探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仅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和查询功能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自身也在不断寻求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本文探讨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新环境,并给出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倡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
: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服务”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履行职务,为人家做事”。图书馆是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的场所,在云计算的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外延被扩大了,任何信息的行为都可能涉及到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是最基本的工作原则,指明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总方向就是为师生服务。
一、背景
本质上讲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最重要的支持部门之一,是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加工和检索学习的服务场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组成包括文献采访编目部、流通部、技术部、行政办公室等几个主要部门,承担着全校师生借还和文献检索的职能。少数重点大学图书馆结构功能更完善一些,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量1,100余万册,员工300人,为5万师生服务,组成部门包括采编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特藏部、多媒体部、古籍部、系统部和办公室等8个部门,基本可以满足师生的各类信息需求。但眼下大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功能不够完善,信息服务等部门不到位,承担作用的只有流通和技术部,使图书馆成了一个仅能提供借书还书的阅览室,跟不上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同时,又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各机构里定位的尴尬局面,表面看是普通的后勤服务部门,实际又是师生科研学习的保障部门,造成图书馆馆员“等、拿、靠、要”的被动工作态度,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建设缓慢,人才队伍和思想观念都有待改善。

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变化

马克思说,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21世纪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让图书馆这个信息服务机构也有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环境的改善,大学图书馆目前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图书馆采编工作更加简易。有了互联网共享技术,也由于出版商之间业务竞争的加剧,新书元数据信息都由出版商直接上传导入了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系统中,大大减省了图书馆对新书的编目加工工作量。一些专门提供元数据服务的公司,如确然软件、豆瓣图书网等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元数据服务。
(二)信息化建设状况不平衡。重点高校图书馆已迈入了“混合图书馆”的模式,即处在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过渡阶段,图书馆馆藏丰富,布局合理,数据资源充沛,服务多样化。中西部大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还处在最简单的借还阅览室阶段,数据资源缺乏,人才和资金少,计算机软件不配套,读者满意率低,也无法支持院校的科研和教学的需要。
(三)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转变。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了一个公共的场所,信息服务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在学校、公司、住所畅通无阻地使用无线网络所带来的服务。用户这种习惯性上网搜索资料的行为影响了图书馆读者从图书馆里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读者将Google搜索和纠维基百科作为首要的搜索工具,但他们又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可靠性产生怀疑,仍然将图书馆看作是可靠的信息来源。理由是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检索工具又需要一定的学习培训,所以很多大学在新生入学后都有一个入馆教育的环节。
(四)图书馆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吴慰慈说图书馆工作的方向已经从文献信息管理、信息交流拓展到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领域,未来信息服务需要有充分的信息内容和统一的信息标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图书主营业务还是传统的采编和流通,大部分工作放在新书的采编和对读者的借还过程中。图书馆里没有单独设置信息咨询或服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参与这一工作。管理者在人员配置上,采编部和流通部臃肿,而信息服务部门和特色馆藏部却没有设立,不能很好地支持师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三、适应变化,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是学习科研的重地,图书馆是高校所有业务单位里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为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图书馆馆员虽然不是一线教学工作者,却是最重要的服务者,所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必定要求。
(一)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和管理过程。这些信息技术包括数字缩微、互联网、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本上可以满足图书馆各个业务流程自动化的要求。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图书馆的局域网,馆内各流程间实现联网;第二阶段是图书馆引入了互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部分数字资源库;第三阶段是全面的数字图书馆阶段,我国大多高校馆在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中,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目前大多高校馆在文献采编上已经有了在线采访平台和元数据编目系统,流通上也有了自助借还系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也为读者节省了宝贵的查找资料时间。这是提高服务水平的第一步。
(二)积极开展读者教育活动,重塑图书馆形象。图书馆一直被定义为高校的业务单位,是服务部门,对师生来说只是一个借书还书的地方和少数人治学钻研的地方。在读者心里图书馆没有“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中心”的概念,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在每年新生报到时,图书馆应该配合进行全面的新生入馆教育,包括信息检索、借还、参考咨询方面的讲座,将图书馆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和特色馆藏以及所有相关资源进行呈现,应将这一系列培训作为如同国防教育一样的大学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注意培养新生读者的信息检索和信息道德素养。这就要求馆员转变以前被动的工作状况,积极参与到对读者的教育中来,积极扮演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三)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发多样性数据库。“大数据”是比“云计算”更早被提出的概念,是数据量巨大,多样性,能满足不同人需求的数据体。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大多都购进了信息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资讯等。但这些都是一些结构化的数据库,有自己的查询检索语言,方式相对固定。如今读者的信息需求多样化,大数据的本质就是非结构化和多样性,基于读者需求提供一些大数据服务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读者的意愿、阅读和检索习惯,建立大数据库,分析数据内在规律,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知识服务搜索引擎和特色馆藏数据库。
(四)统一标准,完善体制,培养信息化技术和服务人才。高校图书馆间水平差异较大,馆际间合作交流机会少,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管理策略和制度上也各有差异。地方院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本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方高校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向图书馆的发展倾斜,注入资金,参照先进经验,制定一套可行的标准和管理体制,并培养馆内信息化人才,人才是图书馆进步的基础。
四、结论
我国少数重点高校的资金和人才充足,相应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服务水平已经很高了,地方院校近年在扩招后却没有提升图书馆的服务,造成读者利用率和满意率下降。转变图书馆陈旧的管理观念,提高队伍素质,合理配置资源,在信息化建设、读者教育、馆员培训和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上下工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尽快设立信息服务和技术部门,转变过去程序化的管理方式,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本军等.下一代图书馆系统与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红玲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梁芬.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点赞:10310 浏览:4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