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图书馆社会价值和最终目标的体现,也是图书馆中最具活力的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环境的产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面对转型,这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转型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转型的催化剂,“读者至上”是服务转型的价值取向,高素质人才是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转型
1001-828X(2014)012-000-02

一、服务转型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图书馆进入由传统、单一、封闭型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图书馆转变的时期,图书馆面对着转型的挑战。这种转型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图书馆的内驱力是促使图书馆转型的主要动力。
1.服务转型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定趋势
纵观中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经历了多次转型。以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为例,从23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的批量起,就开始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萌芽。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相继出现、并存发展。但由于中国古代藏书楼主要为皇亲国戚、高僧文侣、达官贵人等少数人服务,因而,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文献的与整理上,表现出重藏轻用,以藏为主的特点。第一次转型是在1848年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人,外国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影响了我国的藏书楼,新型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相继创立,并喊出了“向公众开放”的口号,真正扩大了读者范围,其功能也由原来以藏为主转变为典藏、传递文献并重。第二次转型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图书馆在数量、类型、规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服务的思想。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图书馆受到了外界推动力的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其不适应性,实现开放化、现代化、全球化新型图书馆的呼声引起了图书馆同仁及全社会的关注,图书馆的第三次转型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定趋势、时代潮流。
2.服务转型是图书馆内质变化的必定结果
从图书馆要素学的观点来讲,图书馆是由文献、读者、馆员、技术手段、建筑设备诸因素构成。近些年来图书馆的诸因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一些物质因素看,较为明显的是文献载体形式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光电型、缩微型的方向发展,磁盘、光盘、海量存储器在图书馆的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存储功能和传递功能在文献利用中的进一步发挥,使得图书馆在文献载体多样化的同时,文献信息量大增;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表现为逐步引导读者适应和掌握电子出版物的阅读和检索。与之相适应的是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上对间架结构、空间设计、藏书容量方面也有了大的改观,使困惑图书馆多年的文献容量危机理由得以缓解。从非物质因素上看,大多数读者已从文盲、半文盲变成了文明化、知识化程度很高的读者;文献需求从简单咨询变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检索时间由无所谓的等待到力求简单快捷的回答,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已缓解了读者的文献需求。图书馆这一系列的内质变化推动了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构成了图书馆转型的根本理由。
3.服务转型是缓和图书馆主要矛盾的契机
图书馆作为一个、存储、传递文献并服务于社会的文化教育机构,与外界的矛盾暂且不谈,仅图书馆内部就包含了诸多矛盾,例如:建筑空间与文献入藏量之间;读者惯用的文献载体与新型的文献载体之间;馆员“守书”与读者“用书”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转型则为这些矛盾不同程度上的缓解提供了契机。举例来说,当今出版业发展很快,每年有上万种文献问世,虽然图书馆每年不可能采购和入藏上万种图书,但在现代化技术的条件下,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其次,由于光电型、缩微型文献的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取代印刷型文献,因而建筑空间与文献入藏量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在诸多矛盾中,以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图书馆目前的文献提供能力的矛盾构成了图书馆内部的主要矛盾。如果任这一矛盾日趋激化,图书馆将失去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继续存活的基础。要想全面缓解这一矛盾必须调整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并进行图书馆的转型。可以这样认为,转型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必须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质变才可能产生。图书馆的转型同样遵循了这一变化规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图书馆内部的驱动力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图书馆内驱力,指的是在暂且抛开图书馆外界因素的前提下,能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内部构成因素上,表现出图书馆内部能够实现的工作行为。
1.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转型的基础
从宏观上讲,图书馆是信息密度最大的地方,从微观上讲,每个图书馆则是一个封闭的文献信息库,它构成了星罗棋布的独立的信息网点,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分散型的局面。为了转变图书馆各自为阵的现象,图书馆界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资源共享的建设。我国图书馆界早在1924年和1925年就相继成立了北京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初衷都是为了联合各馆,使其文献互通有无,旨在推动共同发展图书馆事业。建国后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开展的文献共享活动,是由国家图书馆向全国读者无偿地提供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两类文献共享方式,都只能是较低层次的,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对文献资源共享在图书馆界早有共识,但在共享思想观念上的磨合却时间较长,以致共享行为缓慢,成效平平。
现代图书馆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这是图书馆界长期追求的目标。现代图书馆的时代背景,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具备了技术条件。信息资源的共享现在不是还停留在研究探讨阶段,而应抛开各自为阵的陈旧观念,积极参与信息共建共享的行动。
2.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转型的催化剂
现代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不仅是图书馆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服务观念和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和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变化,使图书馆要适应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变化发展要求,就必须以管理制度的创新为依托,改革管理体系、明确管理内容、规范管理策略,在图书馆中实现最佳制约。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藏”为主,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树立以“用”为主,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根据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转换拓展原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把中心工作转移到适应现代用户需要的信息服务、数据库处理技术服务上来。
3.“读者至上”是服务转型的价值取向
“读者至上”始终是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传统图书馆服务以书刊借阅为主的读者服务现在已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服务的重点从内部转向外部,从一般咨询转向深化服务,从情报检索转向全文传递,从印刷本阅览转向多媒体浏览。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再是等读者上门提出要求后才提供服务的被动服务方式。从以往对本馆馆藏文献进行收集、加工、组织和提供使用,变为通过网络灵活地搜寻,选择用户所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提供给用户,一切都是围绕用户的需要。
4.高素质人才是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事在人为”。图书馆转型是一项世纪工程,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馆员队伍作保证。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向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学者化的馆员已成为高素质图书馆员的标志,因而学者化馆员的知识结构要求是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馆员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研究能力的综合。图书馆馆员的学者化,并非朝夕之事,也非一人所为,确实需要每一个图书馆员的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图书馆员在适应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同时,应在各个方面有计划、有意识地调整和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图书馆转型过程中经受住考验,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动图书馆的转型。
作者简介:戴慧英(1963-),女,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点赞:7940 浏览: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