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吐谷浑王国退保白兰或丢失白兰历史背景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白兰与三世纪初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谷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了这个古地名深厚的史学底蕴,据《通鉴》明确指出:吐谷浑“西徒阴山而居,属永嘉之乱。因度陇而西,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吐谷浑人的势力进入白兰以后,白兰便是吐谷浑国虎踞龙盘的可靠根据地天造地段,坚如磐石的大后方,发达兴旺立国地,见机行事,及锋而试可以说狡兔三窟,是白兰成就了吐谷浑国。
白兰地望在何处?据中外史学家研究,有人认为在今青海果洛地区或在果洛一带;有人认为在青海湖西南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宗家、巴隆一带;还有人认为在今海南地区。条分缕析,持论不定。
细读有关吐谷浑的史料,白兰是缓兵之计之一,因为它兵家惯用,避其锐气,事关吐谷浑生死存亡之地,所以考虑白兰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使屡屡大败之后的吐谷浑志其情归,保住基业,重振旗鼓,起死回生,趁风使舵。其一,地处险远,易守难攻。其二,存活空间广阔,回旋余地很大。其三,地缘环境优越。左无强敌。右无夹击之势。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具备了吐谷浑大后方和根据地。对史籍中透出的各种信息加以梳理、比较、鉴别,许多专家认为今日的柴达木盆地和布尔汗布迭山南北麓,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正是白兰地望的所在,如出一辙。
吐谷浑国之所以在长达350年间能够立住脚跟,威震边关、闻声四达。一个理由是它有一个可靠的大后方和大本营“白兰”,这个大本营的优点在于“险远”,为西部各地方政权和中原王朝所鞭长莫及。吐谷浑的一位君王认为国处在心腹之地,北边有魏,南边有宋,东边有秦,将国夹在里面,唯有向西,占地白兰,远离他们,才有惊世骇俗的功名。“拾寅自恃险远,颇不恭命”,拿他没有办法,就说明了这一点。据汉文史籍记载。每当吐谷浑在军事上失利时,即有“速保白兰”、“惊奔白兰”、“居伏罗川,犹未敢远离白兰之险也”的语句,沉雄悲壮。
吐谷浑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如果没有白兰这么一决风水宝地,这个光辉标志的吐谷浑就不一定能够挺立在历史的坐标上,吉星高照,艳光四射。根据《册府元龟》、《五代会要》、《随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汉文史料,广征博引,在吐谷浑古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至少有五保白兰的记载。
一是329年,据《魏书》、《北书》内《吐谷浑传》记载:晋成帝成和四年,吐谷浑可汗之长子吐延(317-329在位),由于对被他征服的羌人多行苛政。残暴不仁,在今甘、川、青交界的某地,被羌人头领姜聪所刺杀,弥留之际,吐延给部下千叮万嘱,语重心长交代后事:“吾气绝,棺敛讫,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控。”同年,吐延之子叶延(329-351在位)进退有度,在白兰地正式建立政权,以其祖父的名字为国号,立国为吐谷浑,此为一保白兰。
二是398年,据《晋书·四夷传》内《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五世国王视罴。由于拒绝了西秦国王伏乞乾归赐封的白兰王称号,乾归大怒,火冒三丈,率骑二万兴师问罪。在度周川,大破视罴。“视罴遁保白兰山遣使谢罪,贡方物,以子宕岂为质”,才算讨得平安。过后伏乞乾归与视罴示好,以宗女妻之,此为二保白兰。
三是417年,据《晋书·乞伏炽磬传》记载:西秦派安东将军木弈干率大军攻打吐谷浑八世国王树洛干,俘虏吐谷浑五千余口。树洛干大败,一败涂地,“走保白兰山,惭愤发疾”而卒,苌弘化碧,精心不泯。临终前立弟阿柴为第九世吐谷浑王。“阿柴以白山之地用兵侵并其傍小种,地方数千里,勇冠三军,遂为强国”此为三保白兰。
四是444年,据《北魏·晋王伏罗传》、《北史·晋王传》记载:北魏乘吐谷浑国发生内乱池弄兵之机,遣晋王伏罗率大军征讨吐谷浑,吐军大败,“慕利延奔白兰”。第二年,北魏遣两路大军攻打白兰等地。慕利延不敌,率主力部队,披甲执兵,举众穿越柴达木流沙,长驱直入,风驰电掣,西征入新疆于阗,“杀其王,据其地”。荡气回肠,超尘出俗。446年,北魏军退,慕利延又回到白兰等故地失而复得,此为四保白兰。
五是460年。据《魏书·高宗记》、《北史·魏本纪》记载:北魏派军两路攻打吐谷浑国,此时,吐谷浑十二世国王拾寅正使浑身解数,在白兰建立了王城,故史书不用“奔保白兰”等词,而是说“拾寅今保白兰”。此事也可算五保白兰。
吐谷浑人五保白兰,撑天拄地,除慕利延四保白兰未获全胜外,其他几次都保住了。即使是慕延利攻战于阗,也是从白兰地出发,如果没有白兰做铺垫,恐怕也就没有了收服于阗之举。
虽然在十六国时代,特别是吐谷浑国的前期,他与周边邻国相比,综合国力相差甚远,与其后的劲敌北魏更是无法相比。吐谷浑先后与南凉、西秦、夏国、北魏生战争,大小数十战,多次被对方打败。败则王室和核心部“奔保白兰”。在白兰恢复元气、补充兵源、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复出,而大胜之一方。周边大国因鞭长莫及,加之吐谷浑采取敌进我退,敌走我追的军事策略,无暇顾彼,也只好听之任之。吐谷浑正是在多次退保白兰中,吸取教训,不断发展,日益强大,东山再起。
因此,吐谷浑保白兰就是保住了国运,如果没有白兰可退可保,吐谷浑早被西泰或北魏消灭,灰飞烟灭。与其他十六国的命运不会有太大区别。白兰在前期是吐谷浑的可靠根据地,坚定的大后方,发展壮大的基地。中后期吐谷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于有了这样一片特殊的土地,吐谷浑国从叶延起,气贯长虹,才有机会充分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推行联羌共治的国策,气象万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才有资本与南北朝同时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也由于白兰地接河西走廊、西域诸国,吐谷浑便拥有了开创丝绸南道的各种资源,使吐谷浑南北朝至唐时,东西方文明的中转站,气吞山河。由于拥有白兰,才使吐谷浑国运绵长,最终完成了吐谷浑文化与汉文化、羌文化、吐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吐谷浑文化。从这些方面来说,白兰也是多元文化大融合的起始点。一个地望,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蕴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属罕见,超前绝后。不过在受到吐蕃攻击之前的300多年间,吐谷浑遇到的军事威胁均来自中原,每当遇到危急时,吐谷浑遣兵调将。还可以退保白兰。除隋炀帝想灭掉吐谷浑、唐太宗想征服吐谷浑外,多数攻打吐谷浑者的目的只是想用武力震慑一下对方,让对方不要骚扰边地,同时抢掠些财宝、牛羊而已,其实本不屑一顾,占领其领土。由于中原人不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加之这里荒地千里,人烟稀少,地域辽阔,辎重运输困难,长辔远驭,极不适合中原汉族人长期逗留。面对这些来攻者,吐谷浑如果打了败仗,只要退守“瘴气”极度严重的白兰,就基本上安全无恙。等对方一撤兵,不攻自破,铩羽而归,吐谷浑抄掠其边郡如故。几百年来,吐谷浑就是这样对付中原地方来攻者的,它屡败屡兴,似乎是个“不倒翁”,超群拔类。理由是它有立国保国的天然屏障。可是吐蕃是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奴隶制帝国,吐蕃对吐谷浑并不只是武力震慑一下就撒手,而是包藏祸心,蓄谋已久,要全面占领之。作为对手的吐蕃不仅武力强大,而且与吐谷浑同质性较强,不像中原汉族那样好对付。吐蕃人根本不惧怕高寒缺氧,翘足而待,在高原地区解决食宿也不成理由。吐蕃事先不择手段,竭力在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培植亲蕃势力,串通一气攻击吐谷浑,之所以一举奏效,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了吐谷浑内部的亲蕃势力。更的是,吐蕃出兵之前已经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占领了青南地区的苏毗、多弥、白兰等诸羌小国,斩断了以往吐谷浑常见的退路,唇亡齿寒,使吐谷浑怅然自失,不能重演“退保白兰”的故伎。由于吐谷浑丧失了“避难所”,丧失了能帮助它“死灰复燃”的后方基地,所以这一次的失败不堪一击,成了永久的失败,这次的灭亡成了真正的灭亡。国亡政息,万复难劫,无可救药了。
(作者系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点赞:21860 浏览:9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