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是饭后那盘水果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常闻世人以“才华横溢”、“是个才子”之类称赞他人。究其详情,是说人家文章写得好,又以文学方面的表现为主。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一个人只要能写点东西就叫“有才”。对此,我有点纳闷了:因文学而闻名的李白、苏东坡是千年难出的大才子,那么,鲁班、祖冲之、詹天佑等大师,就不算有“才”?还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的才学也不容小视。可事实上,这些人的知名度,“才华”认可度,还真未必比得上李白、苏东坡等文学人才。
只拿“文才”表扬人,貌似只有文人才有“才”。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我们在某个时期,曾把文学的地位捧得天样高,“作家”一度成为让人肃然起敬的身份,比专家、教授、官员还能镇住人。引以为豪的文人当中,还真有一些人因此“清高”得不行,睥睨天下。连一些文学爱好者,也自以为才高八斗,誉满全球,可以不把别的行业看在眼里。
这话并不是瞎说。在很多场合,我就见过一些业余搞文学的,谈到记者们的新闻稿、官员们的政论文章,或学者们的学术著述,总觉得那些东西小儿科,谁都能写,谈不上什么价值,只有自己的风花雪月的故事才来之不易,才是才华的体现。而当他们听说某人本来有较好的文笔,可惜后来当老板去了,做官去了,就大呼可惜,替别人着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在一些文学写作者的眼里,其他都是低端的、“速朽”的,只有自己的“事业”是高尚的……不得不承认,某些“作家”还是挺自恋的。
文学作品是文章中的极品吗?以前我以为是,但现在也实用主义了,也庸俗化了。我居然认为文学在生活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很多领域的文章比“文学”更有价值。有一次,与若干文友闲侃,我甚至不怕触众怒,公然给“文学”大泼冷水——一些文学写作者总是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天地间不可少这一物。我却戏言,文学不是粮食,只是饭后端上来的一盘水果。这种水果,如果饭后还有点时间,大家边聊天边品尝,作为一种调剂,一种饮食文化的提升,那还是不错的。如果没有时间,那就对不起了,顾不上了,办正事要紧。同样,这水果本身,可能是鲜美甘甜的,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多吃几块;也可能酸涩难咽,甚至有点变味了,食客们浅尝辄止,但也无碍大事。
我再进一步阐释,“经济”是我们吃的主食,不管怎么样,人们要靠这个填饱肚子。对我们吃惯了米饭的南方人来说,哪怕是菜再多,酒再好,如果不吃米饭垫个底,恐怕还是不行的。一个人的生活,再浪漫,再豪放,再理想主义,经济理由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否则,“幸福指数”恐怕会找不到落脚之处。
而桌上那七八个热菜,我把它们比喻作“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需要把本来可以从属这个广义概念的“文学”拎出来单独说。是的,光有饭肯定是不行的,还得有菜相佐吧,这日子才算过得正常,才可能过得有滋有味。菜肴丰盛,即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它当然包括多种形式,比如休闲娱乐。总之,这是能让人感到愉快的精神生活。
至于文学,它比上述“文化”要更高端一些,也就是说,你有条件的话,饭后来点水果,即生活中来点文学,就锦上添花了。但“高端”不等于最重要,如果把它当成最重要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实际上,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文化”当中也确实不敢说最重要。和它相近的史学,其价值就比它重要。没有李白的诗、苏东坡的散文,中国也会有灿烂的文明;没有《史记》等一大批重大史料,文明的接续或将成为理由。还有思想界的成果,关系到社会制度、社会管理,更是与人的幸福与否息息相关。
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过后,文学退居二线,不再显赫,不再为万众景仰,其实是正常的。这一点,文学界早有认识。如此,对文学准确定位,做一盘饭后的水果,也不错嘛!如果每餐饭之后都有可口的水果,这生活水平还真是提高了呢。也不容小视。可事实上,这些人的知名度,“才华”认可度,还真未必比得上李白、苏东坡等文学人才。只拿“文才”表扬人,貌似只有文人才有“才”。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我们在某个时期,曾把文学的地位捧得天样高,“作家”一度成为让人肃然起敬的身份,比专家、教授、官员还能镇住人。引以为豪的文人当中,还真有一些人因此“清高”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0296 浏览:9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