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年下岗职工社会适应口述史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选取云南省个旧市停产中小型国有企业D厂中年下岗职工的典型,运用口述史策略,详细记录他们下岗后的再就业经历和社会适应过程。分析认为,其良性社会适应主要受工人社会支持网、家庭以及工人自身传统精神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 中年下岗职工;社会适应;过程;口述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全面推行,出现了国有企业职工的大面积下岗现象。[1]如何有效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如何保障其生活,成了世纪之交学者关心的一个主题。如王汉生等。[2]重谋职业艰难,工人原有的“单位”等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逐渐退隐,工人能否有效依靠其社会资本、个人社会支持网实现再就业?如赵延东等。[3]这也是学者的共识,即实现再就业、保证经济收入是下岗职工适应危机的最根本保证。随着理由的缓解,近年来相关研究减少。有学者开始以生命历程理论从纵深视角来重新认识下岗职工,如郭于华等。[4]
综观这些研究,第一,多以东中部大城市、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下岗职工为研究对象,却极少涉及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下岗职工。第二,多以问卷法、统计分析的量化策略为主,鲜有口述史资料付梓,而“口述历史是一个人生平阅历的记录,也是一个时代历史事件的生动真实地记录。”[5]因此,笔者力求从这两个角度做一项补充研究。个旧市D厂职工下岗简况笔者已有文论,[6]此处不赘述。2011-2013年,作者选取D厂数十位下岗职工为对象,涵盖不同性别、工种和职务,做了多次深入访问,收集了丰富的口述史资料。部分访谈对象介绍:张姨,女,1956年生,绷丝工;舒姨,女,1957年生,芯柱工;龙叔,男,1954年生,熔炉工;白叔,男,1956年生,排气工、线长;李叔,男,1954年生,历任修理工、车间书记、厂级领导。

一、D厂中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特点

D厂停产第一年,工会主席李叔便进行调查并写了一篇报告:“根据我们调查了解:35岁以下职工,下岗后,再就业的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年龄上的优势,身体条件、文化素质等,相对较好,家庭负担小,再就业机会大,同时,由于这些优势,他们的择业观就要选择一些自己愿意做的工作,有的还不愿意马上就业。而35岁以上,特别是40岁左右的下岗职工,如要再就业,就有许多不利因素,一是家庭负担重,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管子女,有些适合的工作就不能去做。二是年龄偏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些工作就不敢去干。三是工作本身要挑选他们,而不是他们挑选工作。而这部分职工下岗后,一般都想急于找事做,他们不计较工作岗位的高低,干什么都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多集中在商饮业和服务业。”[7]
这份报告还强调,下岗职工呈区域集中趋势,使得劳动力大跌。个旧市区餐饮店小工的工资原为500元/月,97年降至150元/月。面对着经济、社会地位和心理的诸多压力,原芯柱工舒姨说:“几十年做牛做马,突然让我们下岗,我们多辛酸,多痛苦,多心寒,我们吃多少苦,想想就会心酸掉眼泪,找工作又难找,你找到一份工作了,人家把你当作廉价劳动力。工资也没得(多少),我们就去菜市场去捡菜叶,他们问你们来拾菜叶干什么?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吃,就说是拿去喂鸡,其实哪个养得起鸡,人都还养不得起。吃盐巴拌饭,清酱拌饭……后来学别人去讨野菜……”。

二、D厂中年下岗职工社会适应的过程和特点

按照常规经验,中年时代本来应该是工作稳定、家庭幸福,突然遭遇下岗却使他们生活陷入危机。虽然市政府曾短期发放过生活费,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理由。工人主要还是靠打工维生,其社会适应过程和特点如下:
1、备受屈辱,怒发冲冠
“下岗失业后,再就业的边缘地位也导致其社会地位的降低”[8]他们不怕工作脏累,但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工人阶级意识使得他们拒绝人格侮辱,宁愿为了维护尊严而丢掉饭碗。
个案1:遭受诬陷,愤而离职
舒姨下岗后到处找工作,到处都不缺人,一直在家闲了一个月,心里发慌。后经工友介绍,她被雇佣去守(售货)位于市中心州政府门口一个出售、零食和玩具等的摊位。老板是市医院的医生,老板娘也是下岗职工。每天从早上7点半守至半夜11点,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天,工资仅有230元/月。工作一段时间后,她“腰酸背疼、双腿水肿”,遂要求老板于几个月后又找了一个女工,上中班。两个人倒班。尽管工作苦,待遇差,但是她顽强坚持。大概守了一年多,有一次老板夫妇结伴去四川旅游,出发前交给她13条“小红河”烟,10条“大红河”烟。按照以往的惯例,没有留下任何收条等书面凭证。等到旅游归来查账时,老板娘突然拉长了脸,一口咬定是10条小红河,13条大红河,说账目不合,少了几十块,诬陷舒姨“吃”了她的钱,幸好老板也在,他澄清自己妻子记错了,这次风波才得以平息。舒感到很受委屈,尽管非常负责、诚实,仍然被老板娘怀疑,舒做满当月提出要辞职,结果老板娘恶语相向,最后二人不欢而散。
个案2:做保姆受辱,摔刀而去
张姨下岗后做过很多份工作,主要是做保姆,带小孩、照顾老人、煮饭、打扫卫生等,还照顾过一个胃癌病人直至去世。她说自己“样样都干,洗衣做饭,抹窗子、抹地板,掏阴沟,堵老鼠洞,只要人家叫你干什么,你就要干。服侍病人,洗病人衣服,揩病人身上……”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别人家做事难免受气,张姨总是尽量忍耐,但是她认为做保姆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受到人格侮辱。1998年,经朋友介绍,张姨给一家人做保姆,这家人“姑娘姑爷倒是和气,姑娘的妈妈太骄矜,横挑眉毛竖挑眼,很难相处。” 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张姨已经在这家受了不少窝囊气,积攒了一肚子火。这天中午吃饭前,女主人叫张把两斤猪肉剁细,于是饭后张开始剁肉。女主人又跑来嘱咐:剁肉不要剁响,我家姑爷正在睡午觉!张把刀一摔,大声问,不剁响怎么能把肉剁细呢?愤而离去。

点赞:8554 浏览: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