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计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由。为此,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状况入手,利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标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阐释,然后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理由。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基层政治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收入;统计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把它规定为“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来描述本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已历经好几年,我国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中心内容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我国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理由,真正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新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要农产品产量和播种面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种惠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民的收入仍然主要来源于农作物收成。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很多,但主要农产品是粮食、水果、甘蔗和油料;农作物耕种面积最大的是粮食作物、油料、蔬菜和果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左右。
从粮食、水果、甘蔗和油料近十年的发展趋势(见图1)来看,油料产量基本持平,甘蔗产量有小幅波动,而粮食和水果均有明显的增加。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在这十年里有所增加(见图2),但是增量有限,并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油菜、蔬菜、果园面积的波动幅度较小。对比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和水果产量的增加明显大于其种植面积的增加,而粮食和水果是农民最主要的农作物,这说明在播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农民通过引入种植技术,加强农作物管理,更好的利用了现有耕地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二)畜产品产量和饲养情况分析

养殖各类牲畜一直是传统的农民产业,畜产品也一直是农民的第二大主要产品,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农民的畜产品主要有肉类、奶类、绵羊毛、山羊毛、羊绒、禽蛋和蜂蜜;饲养的牲畜主要是大牲畜(牛、马、驴、骡、骆驼)、肉猪、猪、羊(山羊、绵羊)四类。
畜产品的产量从2002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见图3),尤其是奶类和肉类增长明显。从饲养情况看(见图4),除2007年肉猪出栏头数变化较大外,其余年份牲畜的饲养头数呈小幅增长态势。对比可以看出,肉猪的增长情况和畜产品中肉类的增长曲线相似,并且畜产品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计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量增加的幅度比饲养牲畜头数的增长更快,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越来越重视牲畜的饲养,牲畜的养殖结构和饲养策略有所改善。

(三)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主要农用机械拥有量分析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图5),2002~2011年农林牧渔总绝对值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涨势迅猛,2011年的总产值超过2002年的3倍。这充分表明,总体而言近十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林牧渔总产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发展。
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和农用排灌柴油机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见图6),2011年的拥有量较2002年有明显的增长,尤其是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011年的拥有量是2002年的3倍多;农用机械总动力从2002年到2011年的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农民的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主要农用机械拥有量增加可能是主要收入和农林牧渔总值增加的理由;另一方面,畜产品产量的增幅比牲畜养殖的增幅更大,主要是因为农民在养殖结构和饲养策略有所改善,各种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国家实行的惠农政策成效显著。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由

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来,效果显著,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由也显现出来。

(一)农民收入增速放缓,较难富裕

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致富才是当务之急。农林牧渔虽然逐年增长,但由于主要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结构依旧不合理,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民增收途径有限,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思想保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虽然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由于条件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比较低下,传统的小农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尽管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民的播种技术,但是很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大。由于文化素质低下和思想保守,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够,使得农民仍是以出卖劳动力带来收入,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设施缺乏

受优先发展城市工业战略影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大中型拖拉机和排灌动力机械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处于低层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质量差的理由。如农村的垃圾理由,由于环保意识及其缺乏,村民将垃圾随便乱丢,这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意识,才能让农民自发地加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后

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跟不上农村改革发展,党员队伍很多面对整体素质底下、老龄化情况严重、领导能力弱等理由,有的村甚至没有办公设施和固定的办公活动场所,当有政策需要宣传推广时,随意找个地方开个会就了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倡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

就农村内部而言,可从农业生产中挖掘增收潜力。从农村实际出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以绿色农作物为中心发展特色农业,附加优良的牲畜产品,尽可能利用自身优势,组成农民合作组织,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创办经营实体,将产业打造为一体化、一条龙的服务。同时,外出务工也是农民收入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让外出务工者有一技之长,并积极地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保护外出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二)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素质、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是当务之急。提高农民思想素质,最直接的办法还是直接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满足农民各个层次的文化需要,让农民在闲暇时能够吸收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种“最美村组”等活动,在村民踊跃参与的过程中,转变村民的传统思想,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保障道路通畅,生产、生活能顺利进行,这样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农村的沼气建设,提高太阳能的使用率,这不仅节约成本,也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健全基层政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相关政策的传达者和民意的代表者,建立健全基层政治制度,加强并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会让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因此,健全村委会选举制度,选举真正代表民意的人员,保证村民能直接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计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使权利,依法进行管理。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强自身队伍和思想建设,并且将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
参考文献:
[1]喻海忠,陈磊,王尚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状况与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2]张静中.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J].企业导报,2012(07).
[3]韦艺芬.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02).
[4]谢志敏,卢鸿武,徐强.立足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01).
[5]奚俊.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深思[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

点赞:23082 浏览:10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