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形成及其外部特征上的变化,探讨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用客观实用的功利价值连接审美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个体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客观审美价值的连接。
【关键词】 互联网;连接;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审美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定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从历史宏观上来看,中国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前期主流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一直依附于国家集体等大组织;当前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运用闯入工业社会后(简称互联网时代),传统社会里国家、组织掌控的主流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机制被颠覆。互联网时代,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个人崛起的时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探索培育新视角。

一、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连接、合作时形成的“势”

1、在互联网个人崛起、去中心化的本质之下,如何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二字不应该从字面作用上狭隘地被看作是一个中心“点”,而应该从互联网时代的角度换一个视角看待。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扁平化的特点,每一个个体是以原子状态等待着连接,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个体连接时潜在的“势”,何谓“势”?《孙子兵法·势篇》中有详细地论述,简单说来,就是造就一种局面,在这个局面里,每个人都按照造势者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特别注意的是,“势”不同于制约,“势”是把相互的需要作为基础,制约只是满足单方面的需求。
2、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各种连接中成为“势”,为何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的体现 :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互联网时代,个体的连接是自由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却在物质利益、情感需求、连接关系和道德承诺四个方面具有最大公约数上的社会需求,[1]而“三个倡导”是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角度提出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的连接在需求上是同属性的。无论是个人与社会的连接,个人与国家的连接,还是个人与个人的连接,把这个“最大公约数”打造成互联网时代中,连接、合作时形成的最大的“势”,就有了本质上的保证。

二、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形成及其外部特征上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用社会分工打破层级制和组织分工,社会开始自我优化。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现代科技创新,扩充了社会的开放性程度,推动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凸显了创造性与个性化色彩。
在个人崛起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取向必定会呈现出新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他们更多的是自发聚集在一起探讨共同兴趣爱好的东西,而爱好则更容易激发大家的热情,各个不同的阶层的人是因为兴趣爱好的需要而被聚集在一起,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从比较注重物质实践,到比较注重审美实践,把理想追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他们从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兴趣爱好的被肯定的理想主义;他们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知识的真理性与在知识价值中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并重。互联网时代的个体崛起,人人组织的本质更加有利于当代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崇尚弘扬个性,注重独立人格意识、个体价值意识、价值主体意识,评价标准个性化,他们渴望通过公平竞争和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一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虽然这些有利于当代青年个性发展以及个人才能的发挥,但是也会导致过分看重个人的兴趣爱好,过多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从而失去了对群体、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三、互联网时代,从审美视野探索推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合作中成为大“势”的连接节点
在传统工业社会,物质利益因为其高效的传导性,成为整合人类最常用的工具,而互联网时代通过降低连接的成本,更多地激活了情感需求、连接关系和道德承诺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驱动。这三个驱动推动着人从自身创造的物中“直观自身”,使人产生自尊、自豪与愉悦混合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美感的最深的根源。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美的泛化现象。人们因为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连接在一起,审美以欢快的姿态降临到普通群众的世俗生活之中,“审美实践”是建立在个人崛起的本质上的互联网时代中真正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在这里美是一种价值,它塑造人的个性和发展人的能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1、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用客观实用的功利价值连接审美需求
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崛起是建立在兴趣爱好的需求被实现的基础上,这种“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一种审美实践。它并不排除客观实用的功利价值,只是“我在我的劳动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人的个性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有关于培育公民的高尚美德,也是一种审美实践。个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不排除客观的实用作用,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直观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存活的作用,由此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在语言等传达形式上不能回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实用的功利价值、实用作用,要在积极建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用作用与互联网时代个体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功利价值的连接基础上,建立二者共通的审美意识。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个体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客观审美价值的连接
互联网时代中“个体”的明确特征是从过去无所不包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但社会物质实践仍然是客观存在。互联网时代为个人的崛起提供了平台,但此平台首先是虚拟的,个人的真正崛起面对着从虚拟世界向具体社会物质实践转化的现实要求。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网络暴民”、“键盘侠”充分说明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互联网时代给予个人充足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虚拟世界最大化的充值,但个人在互联网世界追求自我利益的外延性,要求个人兼顾现实中的自我实现,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营造社会物质实践的价值导向,形成互联网与现实社会“审美价值”的连接,即一种自然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统一关系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审美价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抓住互联网时代与社会物质实践的“审美价值”连接。
由此,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连接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审美意识,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审美欣赏,从审美对象那里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倒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合作中成为大“势”。
【参考文献】
[1] (美)尤查 ·本科勒.与怪兽:互联时代的合作、共享与创新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文献出版社,2011.3.
【作者简介】
杨 帆(1978.10-)女,贵州省贵阳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点赞:29366 浏览:13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