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初中历史新教材教法初探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策略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只有新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下列策略。
一、辨别法
辨别法就是要教学生辨别历史事实(或现象)的真伪,去伪存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下题型,来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的能力。
在教世界三大宗教时,教师可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供学生辨别。下列表述中与佛教有关的是:
A、主啊,拯救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的人们吧!
B、出家人不打诳语。
C、信仰真主安拉的人兄弟。
D、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这道题,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或影视作品中答案B,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二、比较法
比较是辨别法的延伸,对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更明白,不会再把类似的东西混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情况下都可以运用比较法,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三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可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条约的具体内容所产生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三、讨论法
如初中世界历史第五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中有这样一道题:
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呢?
对这样的理由,简单的批判对与错是不行,展开讨论,一分为二去看待。很显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战争确实推动了区域之间的交往和东西文化的交流,战后建立的强大帝国也就把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四、 情境法

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然后说:“下面让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三国时代。
五、分析法
学历史就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理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把跟历史有牵连的时事理由,放到历史中去分析,把握理由的来龙去脉,才能把理由理解得精确、透彻。如由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不难理解中韩两国对日本领导人参拜的强烈了。再如谈到台湾理由,可让学生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用历史史实批判抨击“”分子,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而自强不息。
六、合作法
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策略,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获得更多知识和策略,然后共同解决理由的策略。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将中国带上近代化道路”这一理由,就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主,把个体研究与集体探讨相结合,从全局观念出发,探寻洋务运动的起因、效果、本质、失败的理由,并将之与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解答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轮流参加每个小组的研究。这种方式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合作观念和竞争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研究理由的自主性和师生共同提高的性原则。
七、引导法
这种策略也比较适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其理论基础是学习中的“注意策略”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准备一些理由,学生回答理由,理解课文结构和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罗斯福的“新政”时,就可以用回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这些措施的作用和。当然,理由的提出者也可以是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联想法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历史有关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神庙中供奉的“药王”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正月剃头与死舅无关,它是明朝灭亡后以不剃头来缅怀传统,实为“思旧”;用的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等等。教师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就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历史知识,也由于生活中的困惑,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
总之,教无定法,尤其是对新课改而言。以上是本人的初步探讨,收到了很好效果。作为中学教师,要把真正的历史、老百姓的历史和中学历史三者掌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0768 浏览: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