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届教学周期的完善与总结,围绕学校创办“与中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的本科高校发展定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3+1”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修订,确保了“3+1”教育模式中“3”的框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合理,并对“3+1”中“1”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实施,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 社会体育 “3+1” 培养模式 实践 实训
1004—5643(2013)09—0096—05
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9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批准增设了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或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新型业务助理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2012年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更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对培养目标作了具体指示,对主干课程做了部署与规划。结合本科专业目录的纲领要求,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届教学周期的完善与总结,围绕学校创办“与中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的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根据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培养方案修订,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采用“3+1”教育模式,“3+1”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形式,以“3+1”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调整和完善了课程大纲内容设置,确保了“3+1”教育模式中“3”的框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合理,并对“3+1”中“1”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实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和深化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应用性,建立了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校外有序训练与实践的应用实施,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1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理由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黄淮学院该专业根据教育部新目录与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采用“3+1”教育模式,“3+1”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形式,“3+1”教育模式指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实习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指导教学、工作锻炼实习与实训合作基础上,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开放办学、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学生在校内3年学习中,通过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群课程的学习与选修,对理论知识、综合文化分析理由能力,各方面技术的掌握和练习、作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业的巩固与自学能力的提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3+1”中的“l”的具体实施安排,围绕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项目,结合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针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开展多途径实践教学,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满足中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3+1”教育模式使学生理论学习更紧凑,衔接更紧密,理论学习的紧凑和衔接的紧密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一定的帮助,对知识的连续性也是有利的。学生接触社会提前,毕业后的适应期缩短。通过社会实习、实践及时校正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从法律上提供了“3+1”教育模式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能性。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推动教学改革,使用人单位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使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3+1”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也是学校强化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通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能够推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双方的合作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以丰富和拓展。
2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12]9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推动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建设,鼓励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黄淮学院2008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制定了2008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2009年进行了修订与调整,通过对黄淮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教学及就业、实习实践调查,发现原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课时比例的设置以及考试考核策略上均有不足之处。2008和2009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有很多部分沿袭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周期运转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最终完善了新的2012和2013版“3+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2008版和2013版总学时数上来看,区别并不是很大,前后区别主要是从专业发展建设角度综合考虑,从老版的大众健身、教育两个方向分成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老版中虽然有两个方向,但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两个方向也仅仅只是几门理论课程的倾向不同而已,而新版通过调查和教学讨论,科学的制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而组成三个专业方向,新版在整体专业培养方案上调整很大,更新了培养思路与专业建设理念,科学的开设了专业方向和组合课程的内容,协调了培养方向的合理课程安排,梳理了相关类课程的延续学习。专业的科学化是由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而成的,而课程的组合是建立在专业培养方向基础上的,新版根据培养方向设计了群类相关课程的综合学习,使得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各具有深厚的课程支撑,增加了相关群类课程的应用实践与社会就业需要。新版和老版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很大修订以外,在专业选修类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大调整,新版的课程设置避开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覆盖面上的重叠。新兴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无论是在社会认同程度或是社会接受程度上都无法与成熟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这也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因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来转变目前状况,这种形式要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同时又要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以及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为理念,通过理清教学定位和培养方向,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期时间与学时,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有效实施,加大社会实践、实习教学过程的人才培养效果,有效改善了人才培养多维度的模式,以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实现要求。
3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与实施
3.1 “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目的及任务
实践、实训是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实训,让学生接触实际和了解社会,增强体育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将专业所学的技术与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实践实训设计了课程操作任务,主要将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大众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组织、项目训练与指导以及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实训使学生应获得了解实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牢固树立为社会体育事业和人民体质健康服务的思想,进而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指导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内容、策略与手段,提升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能胜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策略,从而有效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内容研究
实践实训依据培养方案、大纲的目标来确定内容、组织形式、时间与时限,整个实践实训组织有序、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化,“3+1”中,3是基础,包含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训、实践,1是3实践实训的升华,层次的提高与教学效果大综合,体现了本科四年教学中有组织、有目标、有针对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实践、实训总学时数为22周,学分共22学分,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来完成,设置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必修环节,因而,针对实践与实训的目的和组织形式,合理安排学时与学分的划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的内容包含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大部分内容。
实践、实训根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分为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个实训模块,每个模块有五组实习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实践模块一或者模块二,选择模块之后,根据学生人数分成5个小组,分别进入联盟单位,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的实习点,每个实习项目完成实习的内容和时间后,并经过实习文件的完成和考核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进入下一个实习项目,依次在每个实习项目结束获得成绩和相应学分。总共实习时长22周,第七学期第一、二两周为实习准备周,进行实习指导与方案设计、分组和熟悉实习日志、报告等撰写实习培训,从第三周开始实习,第七学期总共实习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15周,在第八学期实习7周,完成全部实习项目,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
实践中根据内容、时间和实训任务要求,如,选择模块一,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以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社会体育调查、运动处方设计、赛事组织为主体项目,开展相关实践实习内容,并完成不同的要求,例如,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根据事项内容进行学时与指导成效、指导人数等方式的考核,主要从实习的健身项目指导、健身技术培训、运动队专项技能训练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四个方面的成绩综合构成该实习项目的成绩。健身项目指导学时不少于15次(或30学时);完整技术指导一套或指导6人以上;完成健身技术培训与辅导,有运动队的社区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2周,实施组织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一次,每次上交实习报告和社区参与健身指导的实习总结。社会体育调查项目中,组织学生设计关于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职工体育以及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问卷,在社区进行调研,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交报告,为下一个实习项目运动处方设计提供实习信息资料。赛事组织中,能够组织社区多形式赛事或者企事业职工趣味赛事等活动,从组织设计、比赛规程和编排等设计必须明确合理,根据效果和文件给学分和成绩。模块二包含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教练岗位实习、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俱乐部调查、运动处方设计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实习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其中俱乐部指导管理中实习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包含俱乐部管理知识培训、制作俱乐部管理方案、俱乐部经营管理岗位实习,通过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俱乐部管理能力,结合俱乐部调查与营销调查,完善俱乐部的企业策划与趋势分析。健身教练岗位实习项目包括健身教练技术培训、制作健身教练实习方案、健身教练岗位实习,时长为7周,完成教练方案与计划、教练指导技术项目的指导日志,获得相应学分和成绩。
实践实训是整个大学学习提高的关键时期,通过“3+1”中“1”的实践操作与实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应用性,建立了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校外实践训练有序的应用和实施,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4 新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发展需求人才为目的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实习的操作,达到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实现双赢的目标,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实习计划,如何做好“3+1”中的“1”的具体工作,做好实践实习的内容设置、操作形式与模式,充分发挥“1”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例如课程总体设置、实践企业基地建设、实践项目确定等一系列理由。目前,对于“1”的实施开展处于发展阶段,尚缺完善的模式和有效的途径,大多是在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缺乏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的对应实践教学,应该结合发展需要针对“1”的实施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指导,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体育专业指导为主体,以行业所需的技能,如驾驶、计算机应用操作、文秘写作、体育产业营销、擒拿格斗与护卫,组织承办、个人健身指导、协调市场运作等岗位为实践指导内容,开展多方位,较全面的实施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完善和落实“3+1”中的“1”的内容,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落到实处。在完善实践、实习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增强思想认识并开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实践实习教学摆脱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培训,切实贴近市场需求,丰富内容,如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要,包括行业运作过程、标准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等,并且在实践中高效地把技术和能力融为一体。第二,培养各类综合人才,不仅仅是体育人才,还包括和体育相关的其他职业人才的培养,包括数据经理、团队领导人、为其他行业服务的运动咨询师、个人助理、保镖与文秘、体育表演等。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大,但是更需要多样化的体育人才,通过追踪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社会需求定位。第三,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工作需要和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衡,并根据客观实际和操作的可行性,以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客观、科学的对实践、实习质量和情况做出评价与设计。第四,追求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实践实习中在规划制定、模式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评价等方面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突出体育教育的实践性。
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未来社会体育相关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依赖专业教学方案上做缜密的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特点,反映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动向,同时要从校企合作体系出发,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师资培训与跟踪指导方案、社会体育实践、实训评价体系,针对实践、实习考查和考核建立评价机制,完善和细化实习项目的成绩构成,还要不断开发本地化实践课程,增强地方特色,进一步拓展省外社会体育实训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这些都为深化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社会化步伐日益加快,这种趋势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竞技技能的运动员队伍,而且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和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新型业务助理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
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实践价值,以实践目标为指导原则,突破以往教育实习模式,构建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实践体系和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的真实岗位环境和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实际综合能力,这为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提升了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应用型目标的创新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尹伟娜,房宜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对[J]岱宗学刊,2009(6):95-96.
[2]徐杏玲,季敦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施“3+1”教育模式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1(3):130-131.

点赞:33353 浏览:14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