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探微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知识与信息社会中,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注重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即所谓的“成人”教育,或称通识教育,其次才是专才教育。因此要把握住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教学管理 素质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使年轻人创造自我、自我发展的地方,其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在台湾叫做通识教育,香港叫做博雅教育,即我们所谓的通才教育。以美国大学为例[1]—[5],大学生如果要成为能够进一步独立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五种中心课知识,第一门课是历史和社会分析,一方面是历史学,对一些历史片断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社会分析,这是一门必修课,理工的、计算机的、哲学的都要开设这门课。第二门课是文学艺术,以此提高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鉴赏能力。第三门课是外国文化。还有一门中心课是道德推理,如儒家、亚里士多德的,或各种其他的社群,或正义、或自由。再就是一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课,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化能力,如计算机、统计学。每一个大学生无论属于哪个专业领域,都要学习这些。其他学者也有对我国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7]—[11]。
通识教育应该完成几个理念和目标:通过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做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准备,以实现初步的社会化;通过道德和文化艺术等教育,提高心理和艺术素养,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使学生懂得传统和世界文化艺术、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自然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技能,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在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针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理由,应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通识教育,转变观念,合理建构课程体系并健全管理体制。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建设优质通识教育平台的目标,要向高标准看齐,在通识教育开设的公选课程的基础上,召开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分析现有课程的优缺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开拓思路,开设更受学生欢迎的公选课,初步规划几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公选课程,如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采取一种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各专业在四大模块的基础上自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读其中一半以上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不同系联合教授,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广的视野学习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但一定要把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理由连接起来,要与学生的未来相关,使学生对他们所学学科产生持续兴趣。一旦满足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这些课程就可以计做通识教育学分。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这些学分可以重复计算,也可以相互替代,学生自由选择。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选用优秀教材,自编符合学生实际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积极建设通识教育的院级优质课程、精品课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了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大批的教师支持和关心通识教育,因为通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各专业任命优秀教师来承担课程教学。注重教师师德的培养,抓好继续教育,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调整好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培养,并提高学历,增加进修机会,引进部分高职称、高学历的专家型人才。要使教师转变观念,转变重理轻文的倾向,注重充实人文社会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鼓励教师一专多能,以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学研究

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上,注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使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他人,通过逻辑学和数学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推理技巧,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做出合理推断和决策。在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中,应用道德准则和政治信仰进行判断。通过全球社会学习,学生了解与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帮助他们理解不同信仰、行为举止及社会组织方式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学评比活动,在教学策略上,提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介入机会,空余出一些时间专门用于提问和讨论。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品大赛,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理由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查,运用所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社会经济的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更好地解决实际理由。

四、鼓励科学研究

以开发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建设的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申报教学科研课题,尤其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上多下工夫,有所突破创新。请有关专家进行系列科研讲座,知名专家包括博导甚至院士,使教师系统地掌握科学研究理论和策略。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建立科研团队,实行导师制,老专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年轻教师共同攻关。结合通识教育的学科特点,注重创新研究,用不同策略研究理由,以得出不同结论,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例如,用系统科学的思维策略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从整体上把握一些普遍理由。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攻关,群策群力,集中集体智慧,以取得创新性研究的突破。
总之,要把握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素质教育的提高。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基础,素质教育是没有办法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能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教育只是基于科学技术培养技术和专业知识,而不能提升学生才能和智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做好通识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同时,这符合我国文理综合发展的教育改革趋势。
参考文献:
[1]DEREK BOK.Higher Learning[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77-78.
[2]JOHN S BRUBACHER,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424.
[3]Ph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探微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lip G. Altbach,Robert O.Berdahl Pathcial Gumport: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4]Richard L Miller:Maj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published by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in 1999.
[5]Sheldon Rothblatt:The Batlles for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Tamagawa University,in 1999.
[6]伯顿·.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7-48.
[7]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7.
[8]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刘念才,周玲.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25.
[10]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
[11]鄢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教育学术月刊,2010.6.

点赞:20636 浏览:9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