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从语言变迁看女性社会地位彰显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称谓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称谓可以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女性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的地位又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决定的。通过对女性称谓语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 来讨论对女性称呼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之间的关系, 证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但同时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关键词】女性称呼; 女性社会地位; 社会语言学;女性地位提高

一、女性称谓语的变化

1、家庭称谓语的变化
这里主要分析夫妻称谓语中女性称谓语的变化。封建时期, 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性称妻子为“夫人”, 看似尊称, 但从词义理解,“夫人”乃“夫之人”, 意味着女性对男性的附属。后来, 也有称“堂客”、“贱内”的, 但其中“内”或“堂”显然说明了女性活动范围的不自由, 只限于家庭。而大众底层人物对自己妻子的称呼,如“暖脚的”、“做饭的”、“屋里头的”、“孩儿他娘” ……则更显对女性的不尊重。将现代社会与之相对比, 我们会发现, 对妻子的称谓主要体现了对妻子的亲昵度, 似乎不再有歧视的内涵。如男性对自己妻子的称呼一般有“太太”、“爱人”、“老婆”, 更前卫一些的会称“darling”、“honey”等, 尤其作为“老公”回敬语的“老婆”一词, 流行力度大, 流行范围广,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或较快地区, 几乎已成了“妻子”的代名词。用“老公”、“老婆”两词之间, 使人感到温馨幸福。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品, 而是生活伴侣, 体现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2、拟亲属称谓语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 甚至在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 社会对女性拟亲属的称谓语也表现了对女性某种程度的歧视, 如对已婚女性的称呼, 常以男性为, 绕个圈子, 喊“大嫂”, 但在现在, 多数情况下会称女性为“姐”, 尤其是直接面对女性时。对小女孩儿( 这里指学龄前儿童) 的称呼, 过去常称为“妮子”、“赔钱货”,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小姑娘”、“宝贝”等。这些词已经不分性别从语言变迁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彰显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把男孩女孩统称为“宝贝”, 这说明现代社会对男孩女孩同样重视, 男孩女孩地位平等, 从这一称谓语看, 在我国女性已从孩童时期起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与尊重。预示着性别界限在下一代人身上将会更模糊, 女性的社会平等地位也会更巩固。
3、职场称谓语的变化
封建社会时女性社交场合很小, 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小家碧玉也不可轻易抛头露面, 即使平民女性也不可随意社交。女性的身份地位卑微, 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存在, “未婚从父, 婚后从夫, 夫死从子”, 她们的姓名普遍不受重视, 从她们的社交称谓来看, 基本使用“夫姓+ 氏”来表示,如“王氏”、“赵氏”等。这种称呼在解放前时期被“王太太”、“赵太太”所代替, 但仍摆脱不了“夫姓+ 太太”的附属结构, 仍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解放后改革开放前, 女性社交领域逐步扩大, “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的提出, 使得社会各个行业都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女工人、女会计、女教师……, 女性逐渐被社会认同, 这时的女性一般被称为“同志”, 与男性在称呼上拥有基本同等的地位。改革开放后, 女性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各条工作战线上涌现出许多女性骨干人员, “女强人、女企业家、女老板、女外交家、女标兵、女劳模”……层出不穷, 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大提高, 似乎已处于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 因为人们几乎无法从社交称呼上区分出性别, 如: 张经理既有可能是女性也有可能是男性。

二、女性称谓语变化引起社会地位变化的理由

1、家庭领域---理性选择地位的差异以提高社会地位
在配偶选择的过程中,门当户对就是个人配偶选择过程中理性行为标准,它作为具有历史检验真实性的属性,保证了选择的合理性。门当户对是这样一种事实与选择。门当户对的双方,男性一般要比女性社会资本多一些,社会地位要比女性高一点。但可以看出,“门当户对”的内容和必要性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家庭领域,由于女性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理性地选择了以家庭为主,因而女性在家庭中的很有地位。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在家庭领域延续,使得在家庭领域中女性的地位得以持续提升。女性在家庭中的反向优势利用的效果比较明显,进一步补足了处于劣势的女性地位。
2、教育领域---积极争取教育资源以提高社会地位
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具有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同构的特征。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女性教育地位)高低直接影响到女性地位的其他方面,诸如直接关系到劳动就业状况并进而影响其个人的经济收入,女性教育地位直接或通过劳动就业、经济收入而间接影响女性的社会参与情况以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校专人教师,正高级(Senior)职称共为141, 999人,女教师为36 ,714人,占总数的25.9%副高级(Sub-senior)总共379, 095人,其中女教师为160 ,358,占总数的42.3 %;博士生导师共14 ,136人,女性为1,784人,占总数的12.6%;硕士生导师共185, 134人,女性为53, 968,占总数的29.1% 。可以看出,女性在高校的很多领域都有所斩获。文化水平高,就会相对找到层序较高的工作和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可见,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通过上文对女性称谓语的历时变体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女性称谓语中歧视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少, 在现在所流行的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性用语已基本消亡, 尽管在某些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仍在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部分歧视性女性称谓语, 但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这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用语将彻底在现代语言中被取代。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职业妇女的增加,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谓语也会越来越少。
从对女性称谓语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称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女性称谓语主要是由女性的地位决定的,而女性的地位又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决定的。[12]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地位,女性称谓语也就很难从本质上得到转变。这就需要广大妇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社会,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当社会发展到在生产中不强调男女体力上的差别,男女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相同时,男女的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平等,语言中关于女性的称谓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点赞:21572 浏览:9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