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管子·形势解》
君主的功绩,在于使国家走向富强。做到国富兵强,各方诸侯就会服从他的政令,邻邦也因敬畏其威力而不敢来侵犯。
这是“富强”一词的最早出处。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争频繁,各大诸侯国为取得主导地位纷纷变法图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率先展开了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改革运动。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早期第一富强之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各方诸侯前来会盟,外敌不敢侵犯,齐国大国风范尽显。
历史证明,只有国富兵强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才能保持独立自主,享有长久的和平和长足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我们仍要以实现国家富强作为奋斗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时刻践行。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富国裕民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进行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消耗的速度慢。如此,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作为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讲述的是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书中所说的“生财之道”,放在国家层面就是:国内减少无业游民,进行经济生产的人便会增加;政府裁汰无能官员,靠政府混饭吃的人就会减少;国家不过多占用民间的人力,动用人力时不违农时,经济生产自然高效;动用国库时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无谓的经济损耗自然减少。如此可保国家的富足和强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和改善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等措施,与此句表达的思想颇多契合。这句话常用来表达使国家富强的具体策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想要让国家安定,必须积累道德和信义(来获取民心)。
唐太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后来,随着唐朝日渐富强,以及外患的解除,他出现了懈怠政务、无故役使百姓、反感批评的不好苗头。为了能让皇帝及时发现理由、改正错误,大臣魏徵写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劝诫太宗应在知足、知止、谦虚、包容、正身等十方面多加注意,积累德义,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至于重蹈隋朝覆辙。“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句则是这篇奏疏的主旨。
国家想要变得富强,首先必须处于安定团结的环境下;而塑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必须以道德和信义的积累为前提。这句话常用来表达道德建设对于国家安定富足的重要性。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的作为,山川的险要只不过是地理形势罢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奉朝廷征召,由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六朝故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次年,他回顾这段旅程,写下了这首诗。“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应当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
的确,地理位置的优越只是国家稳定繁荣的一个保障,却不是决定因素。如今,党和政府提倡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并要求从政者立职工作,以身作则,服务百姓。这才是凝聚民心、稳定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这句话常用于阐述从政者的作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
——清·杜濬《初闻灯船鼓吹歌》
江陵:指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张是江陵(今属湖北荆州)人,时人又称其为张江陵。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乐舞。
改革使国家走向了富强,贤德之人在宫中奏起了《云门》之乐。
这是一首以诗歌形式描写历史的作品。作者杜濬是明末清初人,清顺治四年(1647),他以南京秦淮河上观灯听鼓的风俗为线索,从明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使国家走向强盛一直写到南明政权的灭亡,目的在于反思明朝由盛到亡的历史教训。明朝万历初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面对当时社会的弊病,他大胆的改革,使国家摆脱了危机,走向了强盛。这两句描写的就是国家富强的盛况。同时,诗人也指出,张居正改革成功后,举国上下很快掀起纵情靡费之风,且愈演愈烈,这从根本上虚耗了国力,涣散了人的精神,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杜濬描述的这段历史对后世不无借鉴作用。国家的强盛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强盛不意味着可以放纵和挥霍。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富强的局面,以及警示人们要守住富强的成果。
(选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中华书局出版)

点赞:13602 浏览:5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