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钱颖一:一位经济学家教育改革实践

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摄影/董洁旭
获奖理由
他是一位功成名就的经济学家,更是一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在教育被各种功利主义浸染的环境中,他以一己之力坚持着“人重于才”的价值诉求。“加强通识教育以提升学生素质,培育健康土壤以造就杰出人才”,这是他对教育改革开出的两剂药方;在教育改革这条注定不平坦的崎岖道路上,他始终带着完美主义者的情怀,以理性务实的姿态扎实前行。
在2014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概括中国当前教育理由时说,在知识和能力上,中国人的特点是高“均值”、低“方差”;而在人的素养和价值方面,中国人的特点则是低“均值”、高“方差”。
对钱颖一来说,这两个统计学上的名词,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的目前状况,还是自己改革的起点。在外界的眼里,他是一位中西融合的经济学家,但在最近这些年,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人”与“才”
2006年10月,钱颖一结束了在美国留学和执教长达25年的生涯,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此时,距离该院第一任院长朱镕基辞去这一职位,已经过去了5年。但他留给该院的“遗产”,仍堪丰厚。他不仅一手打造了一支让世界注目的顾问团队,并担任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至今,还留下了“人重于才”的教育理念——基于此,钱颖一将此后自己所推动的改革,归因为继承该院的传统。
钱颖一有一个把固定的词拆开或调换次序的思维习惯,这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效果。他把“人才”拆开后,就发现了一些理由。他发现,中国常用的“人才”一词,确切地说是指“人中之才”,而不是“有才之人”。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才”,其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和领导力;而后者强调的是“人”,关注的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受过30多年经济学训练的钱颖一,有时候会下意识地用经济学的策略论分析一些理由。他说,在现代经济学中,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劳动力,二是作为消费者。作为劳动力来说,人是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在这种属性下,人的“才”越高,其作为投入品的价值就越大。而作为消费者来说,人则是经济活动的目的。
那教育应该是为“工具”服务呢,还是为“目的”服务呢?显然两者应该兼顾,因为“工具”关乎存活,而“目的”事关幸福。那么,哪一个处于优先地位呢?钱颖一认为,只要人还是目的,后者就应该处于优先地位。换句话说,教育首先要让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再教给他技能,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
钱颖一发现,重视“人”不仅是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标配,也是中国教育的悠长传统。“四书”中《大学》的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以“人重于才”为价值诉求的改革,不仅是向国际上一流院校看齐,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回归。
在人的素养方面,加强
通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
都在上述“三观”上有较大
提升;而在杰出人才方面,
则通过创造合适的环境,
让一些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中国教育“重人”的传统,是在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在积弱难返的背景下开始发生变化。为了走出困境,中国开始走上仰赖科技、实业兴国的道路。而教育的重点,也从探索人的价值,渐渐转向科技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教育高歌猛进,通识教育日渐衰微,人的工具化大行其道。
然而,虽然“育才”取代了“育人”,但杰出人才仍然凤毛麟角,最典型的表现是“钱学森之问”,以及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长期焦虑。而在另一方面,国人的素质普遍较低。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症结,即功利的环境。这不仅会击穿做人的底线,也会破坏杰出人才成长所必需的宽松环境。
钱颖一的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两方面尝试突破:在人的素养方面,加强通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上述“三观”上有较大提升;而在杰出人才方面,则通过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一些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改革的艺术
钱颖一把通识教育视为“能受益终身的知识”。为了让学子们学到这些知识,他认为下列课程应该增加到学生的课表中:《中国文明》《西方文明》《中文写作》《心理学概论》《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等。
钱颖一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完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表,并最终形成了八组课程。当他把这个课表拿给一位耶鲁校长和一位哈佛的院长看,他们认为,这张课表一点都不输给这两所学校。
近年来,清华经管学院每年录取的本科生中,有20位左右是全国各省的文理科状元,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各省的高考中名列前十。这一方面让钱颖一高兴,同时也让他担忧:基于该院良好的就业前景,在该院的学生中也难避开功利情绪。“表现之一是,他们对专业的重视,远远超过对通识的重视。”因此,在该院开展通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钱颖一推崇乔布斯,多次举其在大学里学习美术字的例子,用以说明看似无用知识的有用性。钱颖一还有一个与乔布斯相似的特质,就是完美主义。在通识课开设一事上,他亲自定课程,亲自定老师,又亲自出面邀请。对于一个此前完全不熟悉的老师,他会跑去他(她)的办公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就像他在说服企业家对学院捐款时做的一样。
对于所选通识课的授课方式,钱颖一也有要求。他希望能多一些思辨,而不是一味讲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深思能力。他的这种想法,集中地体现在一门课上,即《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点赞:31668 浏览:14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