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村光太郎《ぼろぼろなダチョウ》与现代社会链接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这篇诗是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以作者独特的感触完成的,阐述了作者在当时的感想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能从这篇诗中得到新的体会吗?与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又能否有链接呢?文章希望能够从这首诗里发现新的内容,把近代社会的诗文现代社会的文化统一起来,探索是否能同样延伸到其他诗文,是否同样能以现代社会的视角去深思、去解读。
关键词:高村光太郎;现代社会;世界
1005-5312(2015)02-0068-02
原文:
何が面白くてダチョウを飼うのだ。
動物園の四坪半のぬかるみの中では、
脚が大股過ぎるじゃないか。
頚があんまり長過ぎるじゃないか。
雪の降る国にこれでは羽がぼろぼろ過ぎるじゃないか。
腹がへるから堅パンも食うだろうが、
ダチョウの眼は遠くばかり見ているじゃないか。
身も世もない様に燃えているじゃないか。
琉璃色の風が今にも吹いて来るのを待ちかまへているじゃないか。
あの小さな素朴な頭が無辺大の夢で逆まいているじゃないか。
これはもうダチョウじゃないじゃないか。
人間よ、
もう止せ、こんな事は。
参考译文:
饲养鸵鸟的乐趣究竟何在?
在动物园四坪半的泥泞中,
鸵鸟,
你的步伐是不是太大了?
你的脖子是不是伸的太长了?
在降雪的国度,
你的羽毛是不是太稀疏了?
肚子饿了你也用硬面包来果腹吗?
鸵鸟啊,
你一直在遥望着远方,
忘乎所以地燃烧着憧憬与希望,
是在渴盼琉璃色的风即刻吹来吗?
在你小小的单纯的脑袋里,
涌动着无限大的梦!
这还叫鸵鸟吗?
人们啊,
此行可休矣!(湖南大学 张予娜译)
这篇诗通过通篇的反问描写了被饲养、被圈禁的鸵鸟,它仍然大跨步的前进,目光仍燃烧的憧憬和希望,心里仍然有着梦想。刻画出鸵鸟自由奔放的心与现实的矛盾,赞扬了鸵鸟无法被压抑的精神世界,呼吁人类停止这种残忍压迫别人的行为。

一、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高村光太郎是日本诗人,早期发表唯美颓废派风格的诗作,所写的抒情诗带有浪漫主义倾向。以后又表现为“白桦派”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将追求人性的强烈热情熔铸与平明而富有汉诗风格的诗歌之中。
1928光太郎在参观过被饲养的鸵鸟后写了这篇诗文,表达了作者对鸵鸟被圈禁的愤怒,对人性被压抑的,希望能追求个体的真实及社会的真实,希望人类能够释放被压迫的鸵鸟,更希望人类能够解放自己。
1928年的日本正处在昭和时代早期。原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经济景气的日本,在战后随着经济大衰退后,社会不安加剧,政党日渐衰落,皇道派军人渐渐掌握军权。此时的日本正在中国制造些惨案。
这些历史背景催生了这篇诗文的产生。

二、对鸵鸟的新解

经过80多年时光的流转,这篇诗文的内容是否已经落伍,只能已当时的心态去解读它,是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情态了呢?
十年前刚读这篇诗文时只觉得这是一只很可怜悲惨的鸵鸟,如今再读感触颇多。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这篇诗文,得到一些感悟。

(一)由奢入俭难

读完整篇诗文让作者想到中国司马光的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鸵鸟曾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同伴在蓝天下肆意奔跑,追逐。对于它来说,那是一个开阔的,无限的世界。如今,它被圈养在这么一个狭窄的,有限的世界里,没有广袤的草原,失去了自由奔跑的权力,更失去了它无限的世界。但它却没有失去希望,它的目光里仍然燃烧着憧憬和希望,它的小小的脑袋里仍涌动着无限大的梦。
由此作者联想到人。当一个人习惯了锦衣玉食,习惯了豪楼大宅,突然失去一切,只能吃着粗茶淡饭,生活在密闭狭小的房间里,他该多懊恼,多痛苦!最终只能窝在这有限世界的一角。有的人像鸵鸟一样虽落魄却没有丢失希望,他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有的人却只是怀念着以前美好的生活,无力地、萎靡地继续活着,最终连一只鸵鸟都比不上。
那么由此联想到整个中国社会。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2012年的全国上,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曾说过,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国人应该要有危机感。各类宴席上,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散时总是吃得少,剩得多,公务接待剩得尤其多。为此他和一些代表倡议国家制定《反浪费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但整个社会却是被奢靡之风包围,奢靡以成为风气。
在主席的八条出台后,中纪委开完会后,各个酒店的机关团拜酒宴纷纷撤掉,花店、装饰店的订单也纷纷退掉。各个电视台也推出了反对浪费的公益广告和节目。但这其中恐怕跟风的内容比实质内容还多,官员的应景态度也绝不是个别现象,反映了各级官员一贯的跟风和形式主义做派。这对刹住奢靡浪费之风无法起到实质作用,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信仰,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不能失去它。这样才既不会被富贵繁华而迷眼,也不会轻易被困境所打倒。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蓬勃向上。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鸵鸟关起来,从不关心它们多么可怜。鸵鸟每天只能等待着别人的投食,没有自由,连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的权利都没有,在期盼中过着每一天。在这种即使没有天敌,也不会受到任何自然灾害的生活里,它却没有一点幸福感。它那稀疏的毛发正昭示着它的悲哀无奈与不幸。
那么身为人类的我们呢?假如我们被圈禁起来,每天只需等着吃喝,就这么无所事事的活着的话,会觉得幸福吗?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可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文明。而一个人想真正地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从本性上讲,人是一种野蛮、可怕的动物。我们所认识的人,只是我们经过驯化和教育、我们叫做文明的东西;因而人的真正本性偶然爆发出来,会使我们惊恐不安。但是一旦去掉法律和秩序的枷锁,无政府状态来临时,人便会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通过一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人与猴子、大猩猩、猪、狗、马、牛具有相同的特点。于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动物。人是一种动物。同时,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不管人与动物之间有什么差别,他们都有享受自由地权力。所以,不管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平等的生物,都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力。

(三)画地为牢

人们给鸵鸟画了一个圈圈,这成为了鸵鸟的牢笼。那狭窄的有限的地方就成为它以后的生活世界。它这能在这里,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圈,这个世界。它毛发变得灰暗,它的双腿变得无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那燃烧着憧憬与希望的目光也会渐渐的消失,它的世界变得更窄,最终蜷缩在这个圈圈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那么,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是不是也在给他们画地为牢呢?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家长总认为自己是大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们已自己固有的定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去要求孩子,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让他们学习这个那个,不准做这样那样的事。虽然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用心了,但用的不是地方,主要是以管制为主,处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家长把他们圈禁在自己思想的这个圈圈里,孩子们看不到圈圈外的世界,走不出这个世界。渐渐地他们灵动的目光变得呆滞,失去了发现世界的进取心,失去了开拓世界的动力。最终我们悲哀地发现,他们正在重复一条我们走过的路。原来我们在塑造另一个自己。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爱毁掉自己的宝贝。
三、结语
在哲学的概念里,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限既是已知的,而无限代表着未知。所以无限代表的一切的可能性,而有限却是狭小的现实性。我们应该随时把自己放在无限的世界里去生活去探索。
我们在学习诗文时要通过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解读,除了看懂诗文的表面意思外还要更深一步的看透作者要表达的观念思想。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以新的角度在现代文化背景之下去深思它解读它,由此更进一步观察深思现代社会独有的各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予娜.日本文学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穆子青.为人三件事[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9.
[4]叔本华(德),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高占祥.人生宝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点赞:15631 浏览:6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