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市场诚信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不仅需要法制的约束和监督,更需要市场诚信的有效架构。市场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建设途径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诚信;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43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道德观念或推动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始终与经济并行,并在自身的调整中形成与经济发展相符的价值观念。在诸多道德观念中,诚信观念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市场经济与市场诚信的内在矛盾也日渐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反映。因此,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一、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建设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定要求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平等交换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信用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主体先天的表现出强烈地趋利本性,往往期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了大量违反经济运转、运转规则的经营行为,从而消蚀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经济法则,阻碍市场交易秩序的正常进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商业欺诈、违信等行为普遍,既不利于商人自己,也不利于社会利益,只有按照公平和信用原则进行交往,才能谋求自身和社会的双赢利益。”[2]p106市场主体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交易原则进行,这个原则就是诚信原则。失去这个原则,市场社会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市场竞争无序,交易受阻,制约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在血缘关系网络之中,人际关系以亲人、熟人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没有走出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的过渡,人际关系也由以熟人关系为主向以生人关系为主过渡,增加了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加剧了物质利害关系的紧张。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地沟油、、假鸡蛋等大量假劣伪冒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隐藏着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是市场诚信理由,生产者只为牟取暴利欺骗消费者,没有达成交易的基本公正,衍生出食品安全信任、商业信用、财务信用等一系列信任危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市场诚信面对着构建和重塑的紧迫形势。诚信体系是否完备,直接关系着市场经济运转的效率,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市场经济,必定要强化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市场诚信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趋于平衡的道德支点,也是稳定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纵观历史上的诚信思想,大致有三种作用:首先是作为修身养性的道德教化。“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以诚实守信作为四教之一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其次是作为政治手段,重视自下对上的 “信”,主张人身依附,为统治阶级服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从。”(《论语·子路》)统治者诚实守信,百姓就没有人不敢说真话。“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统治者得到信任后才能让百姓臣服。再次是作为儒家奉行的商业,成为“良贾”的传统美德。“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思就是,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的成功即是诚实守信的良好范例。
传统社会将士、农、工、商作为四民,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导致传统的诚信思想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商业上的交易作用反而被淡化。另外,家族本位的社会模式决定了传统诚信思想诚信更多的是在血缘宗族中产生,强调为人处事要合理,而忽视了是否合法。虚伪、欺诈只受道德谴责,缺乏外在法律的惩戒,体现出传统诚信的制度性缺陷。由此,普遍的社会信任也就无从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个人经济行为仍然局限于日用常行的交易,没有大规模的经济行为,不利于社会诚信建设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围绕诚信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2001年,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出“明礼诚信”等二十字方针;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006年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荣辱对照,强化了诚实守信的突出作用。在这些探索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价值理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投射下,市场经济发展也具有三个层面的作用。“富强、、文明、和谐”是经济的发展目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市场的任何经济行为都要恪守核心价值观要求,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应该体现出核心价值理念。这为规范当前的市场秩序,构建市场诚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价值导向。市场诚信建设必须摒弃传统诚信思想的消极因素,在整个社会中构建普遍的信任。“社会共同体不是根据明确的法规、律令来制约,而是经由一套共同体中每个社会成员内化的习惯和相互约束的道德义务所汇聚而成的”[3]p11,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存活依赖于成员的互相信任。因此,市场诚信建设必须与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的美德进行有效衔接,国家、社会、个人都要进行诚信制度的设计,建立相应的诚信理念和诚信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市场诚信建的所有要素中,政府诚信是核心,企业诚信是关键,个人诚信是重点。

(一)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对市场诚信的顶层设计

政府诚信能够有效发挥模范作用,对市场诚信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政府是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以身试教的教师,不论教好教坏,它总是在以自己的楷模行为教育整个民族” [4]p11从这个作用上来讲,政府应该主导和引导市场诚信的建设。
第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过于集中,隐藏着大量的“寻租”机会。部分“寻租”活动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同时也导致市场主体采取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牟取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只有简政放权,在与市场主体之间建立稳定透明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竞争平台,
第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市场诚信建设。市场诚信不仅具有普遍作用上的道德属性,也应该具有法律作用上的强制属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市场诚信建设体系仍然没有确立。《合同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需要在具体细节上加以完善,同时也应根据市场变化实际,加快相关领域,尤其网络购物领域的立法,将诚信明确引入进法律法规之中,从法制层面加强对市场诚信的规制。另外,应该尽快制定《市场信用法》、《企业诚信法》,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加快市场诚信体系的构建。
第三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对市场不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助长了不诚信风气的蔓延,这是造成市场诚信缺失的关键理由。因此,必须对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破坏交易公平,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手软,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将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建账立册,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对失信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有欺骗行为即纳入非诚信企业“黑名单”,限期予以改正。
第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诚信意识。进行典型诚信企业宣传,树立市场诚信标杆;在大、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特别是将诚信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去,培育大学生成为未来可能具有诚信人格的企业经营者;加强对普通消费者的诚信道德教育,通过公益广告等多种媒介,加强消费者对市场诚信的认知,引导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二)加强企业、行业自律,营造企业诚信发展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要建立的同行业组织,基于行业利益制定完备的行业诚信规范。从亚当·斯密“经济人”角度来看,企业以追求最大利益为根本目的。企业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竞争,尽管竞争能够从整体层面提高企业的效益,但如果失去行业诚信规制就会沦为恶性竞争,也必定会损害自身利益。由此可见,企业也应该担当“社会人”的角色。实现“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避开恶性竞争带来的利益损害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组织必须制定完善的章程或公约,规范行业成员参与市场活动诚信准则,在机制、投入产出等方面协调该行业的经济行为,建立企业行业诚信体系。其次,企业要不断完善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内部诚信监督机制,实现内部诚信自律;建立内部失信惩戒、守信奖励制度,激发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最后,企业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在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中融入诚信文化。从企业发展历程来看,诚信是企业的经济生命,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从历史上来看,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经久不衰的理由之一就是重视儒家的诚信文化。总之,企业文化的诚信因素越多,企业信誉会越好,就会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1985年砸毁了76台理由冰箱,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诚信文化带到了世界舞台,赢取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只有将诚信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才会将诚信转为资本,才会在同行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三)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积极参与市场诚信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列为12个价值范畴之一,彰显了诚信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性。个体人是市场行为的参与者和发起者,更是市场诚信建设的直接载体。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个体人如果不能树立起良好的诚信观念,市场诚信建设也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重构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公民个人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诚信观念,将诚信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市场诚信建设才有可能。
市场诚信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诚信制度,从而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3](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M].内蒙古: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年.
[4]钟哲辉.信用转型期的行政[J].新东方,2002,11(6):25-27
基金项目:河北省2013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3010)

点赞:24764 浏览:10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