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提升语言能力 推动社会发展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其中,语言技能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个人使用语言的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是指口语交际中听得懂、会说。读、写是指书面语交际中能认读、会书写。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协调人类生产和生活方面具有基础作用,服务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影响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汉语汉字历史悠久,使用人数众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文明成果,为创造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成年人口中文盲占80%以上。汉民族语言还存在着很严重的方言分歧。概括地说,它分为七大方言:北方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提升语言能力推动社会发展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粤方言,闽方言。每个方言又分多少不等的次方言,次方言内常常还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其中,大部分是语音方面的分歧。在七大方言中,闽方言的内部分歧较大,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和莆仙五个次方言。不同地区的人,如果各说各的方言,往往不容易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甚至在同一个省里、同一个县里,交谈都会发生困难。例如,我国福建省大田县的方言就相当复杂。新中国解放初期,大田县全县人口27万,分散居住在1107个自然村,交通闭塞,主要方言有5种,即前路话、后路话、闽南话、桃源话、客家话。同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村落,语音还有很大差异。全县会讲普通话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
汉语内部不仅方言分歧严重,而且还存在书面语和口语长期脱节的理由。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识字的人因不会讲普通话而不能用口语而只能靠书面语进行交流。而另一方面,汉字的结构复杂、笔画繁复、不能直观表音,又给初识字的小学生、扫盲学员、以及文化较低的广大群众学习、应用汉字造成了一定困难。
汉语方言的分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交际障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政令的畅通;汉字的难读难写影响了工农大众文化上的翻身,进而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理由,且为了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指出汉字简化的方针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即选定字形时要尽量采用群众中已经通行的简化字,推行步骤采取逐步分批实施的方式。《汉字简化方案》在收录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过程中,经过分析、归纳,主要有8种简化策略:减省原字形体;保持原字轮廓;草书楷化;采用古字体;用符号代替原字一部分;另造形声字;同音代替;其他策略。
《汉字简化方案》收入的515个简化字的平均笔画数为8.17画,与简化字对应的544个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为16.08画。由此可见,简化字的平均笔画数比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减少了近一半。这大大方便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想接受文化教育和汉字难的矛盾,为扫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2006年我国青壮年文盲已降至4%。
1956年,国务院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推广普通话采取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所谓重点推行,从地区来说,南方方言区是重点;从城乡来说,城市是重点;从部门来说,学校是重点;从对象来说,青少年是重点。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专门用来为不表音的汉字注音的,是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已由中国的国家标准发展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20世纪末“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统计分析,我国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经提高到了53.06%,在非文盲人口中写简化字的人口比例达到了95.25%。与50年前相比,我国人民群众的语言交际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及扩大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编辑 吴婷 郝星培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3680 浏览: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