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时代精神对文学创作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对待战争的态度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文学作品则是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形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政治的不变主题之一就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战争深刻影响着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时代精神载体之一的唐诗也被深深打上了战争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分析,深入剖析时代精神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战争;边塞;时代;文学
《乐论》有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政治最残酷的一面就是战争。唐代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战争一路相随,除极少部分时间是内战外,大部分战争都是发生在边疆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战争培养了唐人的英勇气节,也造就了唐代的重武之风。文学创作作为政治生活的反应则以边塞诗的形式记录并推动了唐人尚武精神的形成。唐代边塞诗在对战争与和平,中原与边疆的深刻诠释中,把自己推向了时代的前台,凌驾于其他题材的诗歌之上,成为寄托唐人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核。

一、边疆情结与外向文明的进取精神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疆域之广,前无古人。但唐并不是一建国就威震四海,傲视天下的,这种大国气象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崛起的。初唐时期,北有突厥破边虏民,西有吐蕃虎视眈眈,战争的威胁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深入影响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但频繁的边战让唐人赋予了战争更多的豪迈和。“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面对强敌入侵,唐人奋勇向前,绝不姑息容忍。“赵魏燕韩多劲卒, 关西侠少何咆勃。报仇只是闻尝胆, 饮酒不曾妨刮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唐人的铮铮铁骨和对勇力的崇尚。
除了对战争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外,唐代的边功授勋制度也对塑造唐人的边疆情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边功的重视塑造了唐人的豪迈性格和建功热情,也成就了李唐王朝的赫赫战功。唐太宗一生南征北战,历经战阵无数,最终怀柔四方,天下臣服,被周边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唐代的拓边政策既为唐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拓展了唐的疆域和影响力,更让无数士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藉此唤醒了唐人的边疆情结,也激发了唐人对外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为唐代形成大包容,大繁荣的外向型文明创造了基础和前提。于国于民皆有利的拓边政策点燃了唐人开拓边疆的,也刺激了唐代文人对边塞诗的热衷。初唐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送魏大从军》, 一系列反映边战的诗歌将唐边塞诗的成就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

二、奖励边功制度与投笔从戎的尚武精神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这样说道:“一个诗人必须和一个民族相称,他的精神应和他国家的精神相呼应。”唐代的拓边战争为唐人提供了获取边功、干预政治生活、求取功业的舞台,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边塞诗成为了唐代文人积极拥戴的时尚,这些边塞诗不仅描写战争场景、边塞风光,更将边塞情结抽象化,演化成为唐人血液中流淌的普遍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唐代的游侠精神,是对强壮体魄的追求,是对骑射武功的自豪。如李欣在《塞下曲》中写到“少年学骑射,思杀边城游侠儿。”岑参在赴安西北庭时, 也自炫:“近来能走马, 不若并州儿。”这种充满豪迈刚猛气质的诗歌不管是与南北朝的骈俪文还是与宋代的诗歌相比,都更显阳刚与活力,充满了对勇武好战,粗狂豪爽的赞美。士人对边塞诗的热衷来源于士人可以边功谋爵位,站在国家层面来讲,推崇武力则是进攻性防御的必定要求。

三、自强无畏的国家意志与海纳天下的包容情怀

唐朝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一个不修长城的朝代,这既是对长城防御能力理性认识的结果,更是国家进取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有弱肉才会成为强食,躲在长城背后的国家明显缺乏自信和实力。
唐自立国之初开始,就一直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突厥、吐蕃、高丽、回鹘等,唐高祖、太宗都先后与少数民族交战过。因此,尚武自强既是国家统治者的理性深思也是国家安定的政治需要。只有重侠尚武才能强军卫国,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确保战火不在国土燃烧。当尚武之风成为朝野一致的精神追求,当从军报国与建功立业联系在一起,尚武进取的精神也就必定在边塞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唐人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并凝聚为一股自强无畏的国家意志。
对外征战的辉煌战果极大拓展了唐王朝的疆域和影响力,民族交融也淡化了夷狄华夏的边界。岑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写到:“琵琶长笛曲相和, 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 交河美酒金叵罗。三更醉后军中寝, 无奈秦山归梦何。”随着大批士人从军远征边疆,让唐人得以了解异域风情,并将异域文化带入中土。边塞诗作为投笔从戎的文人诗作,除了描写战争的铁与血,也起到了文化交融的作用,从而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保守型与纯粹型大一统思想的局限,在更高层面上为唐代形成兼容型、开放性的包容性社会奠定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迪.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1).
[2]路云亭.盛唐边塞诗文化性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3]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马立克.初唐边战与边塞诗[D].西北师范大学,2010.

点赞:25615 浏览:11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