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经济谁看得准?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保罗·克鲁格曼:中国模式经济正在碰壁
的经济数据都应被视为一类特别无聊的科幻小说,而其中,中国经济数据的不真实性尤甚。现在,中国经济信号非常明确:中国遇到了烦。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及推动中国经济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经达到了极限。可以说中国模式即将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
美国将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消费,比例偏高,而中国用于消费的比例只有美国的一半,将近50%的GDP都用于投资。是什么让中国人消费持续这么低的同时,又保持这么高的投资比例,而不会遇到收益骤减的情况呢?这归功于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能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这种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影响有两点:第一,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国家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而保持持续的收益上涨;第二,这支剩余劳动后备军竞争激烈,即使是在中国越来越富的情况下,工资依旧能够维持在较。实际上,中国人消费持续低迷似乎主要是因为,中国家庭从未看到经济增长为他们带来多少实际收益。大收益还是制约在企业手里,特别是国企。
这一切都极不寻常,但这种模式却推动经济发展了几十年。然而,现如今,中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Lewis point)——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出现短缺。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突然面对急剧“再平衡”的需求。这么多年来,再平衡的需求一直非常明显,但中国只是不断推迟进行必要的改革,仅仅促使货币贬值,并提供大量低息贷款来提振经济发展。
郎咸平:“钱荒”式微,金融海啸或将上场
中国经济正进入八大危机,包括制造业危机、地方财政危机、地产危机等,其中,制造业危机最为明显。这些危机最终的导向是经济全面崩盘,像日本当年楼市崩盘一样,今年6月底浮现的“钱荒”就是危机初现的征兆。
在2008年“四万亿计划”的扶持和鼓舞下,地方政府拉动一大批项目上马,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的局面。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是利润降低,企业周转不灵。由此引发的国企债务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最终导致了银行危机,也就是“钱荒”的出现。
希望打击银行拆借,来制约地方政府理财产品进行的融资,以此给目前的制造业降温。“钱荒”或许很快过去,但是会不会有新一轮的金融海啸袭来,我不乐观。要想收拾的经济“残局”,重启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政府要以“危机倒逼改革”的思路看理由,实施一个长远的、不轻易动摇的规划。
迈克尔·佩蒂斯:神话般的增长率本就应当摒弃
即便在北京方面宣布“微刺激”之后,人们也应当搞清楚一点:中国经济增长距离触底还很远。未来几年里,中国经济的增速将放缓至远低于目前所预期的6%至7%的水平。
若要策动一场再平衡,使消费的占比在未来10年提高至50%,(即便是50%的消费比,中国仍将是全球消费占GDP比率最低的经济体),年度消费增幅就比GDP增幅高出近4个百分点。因此,6%或7%的GDP年均增幅意味着,中国在10年期间达到近10%至11%的年均消费增幅,才能实现有的再平衡,而这是近乎不可能。
由于低工资和廉价资本是中国增长模式的核心内容,若大幅提高工资和存款利率来实现经济再平衡,将导致增长崩溃。只有让债务持续飙升,才能使家庭收入增长得足够快,进而一方面保持较高的GDP增长,另一方面实现经济再平衡,当然,这种做法最终是会引发自我毁灭的。这就是为什么GDP增幅下降的理由。中国的GDP不每年增长7%6%才能保持社会稳定,那是一个应当摒弃的神话。
许小年:持续性衰退刚刚开始
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很不乐观。目前经济数据的走弱、增长速度的下行,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衰退,跟大多数经济学家理解的周期性衰退不同。周期性衰退,跟冬天到了得了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是结构性衰退,是内部得了炎症,如果不动手术,光吃药是好不了的。
中国经济眼下的病根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一、消费不足;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因而消费能力不足;二、产能过剩、投资需求不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企业自然的投资需求不足。2009年,对于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政府便大量建设基础性行业来增加投资。而现在,连基础性投资都面对过剩,政府投资都无从下手。
经济衰退要扭转,有没有办法?办法就是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的快慢,决定了复苏的速度。地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复苏就快,一如美国经济;拒绝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就复苏很慢,一如欧洲经济。我并不知道中国未来的新的增长点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把市场放开,取消市场管制,新的市场增长点,自然会涌现出来。

点赞:15507 浏览:6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