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印象管理行为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社交网络与印象管理
如今,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工具,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的自我展现提供了崭新空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①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青少年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在社交网络上聊天、恋爱、交友,努力迎合他人对自己的预期,利用各种方式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确实符合预期中的某些品质。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认为它是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我并制约外界对其印象的一种技巧。人们通过印象管理展示出别人所期望的行为,从而使他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②之后,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把印象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人们企图制约他人对自我个人特征的印象”。1982年,鲍梅斯特对印象管理作了更全面的阐述:“印象管理是利用行为去沟通自己和他人间的信息,旨在取悦观众和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由于社交网络裂变式的传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自觉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因而印象管理就显得颇为重要,尤其是对作为社交网络主要使用者的青少年来说。
青少年印象管理动机分析
单向灌输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社交网络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口味”,网络虚拟社区就像一个“精神的联合体”,青少年在“社区”中可以实现平等交流。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不难发现,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所面对的是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
1.自我实现。印象管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自身潜能。在印象管理之前,人们须省视自身,明确优势、劣势。很多时候,人们“面对面”的印象管理通常受到非语言特征的限制,例如穿着打扮、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环境等,使得自身的观点、立场无法顺畅表达,而社交网络转变了这种状态。在社交网络中非语言特征处于缺失状态,这种以计算机为物的交流给双方预留了组织语言、完善深思的时间。在这期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点,自我省视,将自身的优点完全表露出来。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后理解到的自我,而印象管理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由于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青少年的交际范围、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少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满足,留给他人的印象也相对“固定”,导致青少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自我反思。然而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交际范围成倍扩展,陌生人居多的环境中需要他们进行精准的印象管理。在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里,人们会不停收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获得自我认同。
3.社会归属感。由于人类固有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融入某一社会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关系网的密集,青少年对于“孤立”的恐惧加深,希望融入某一特定群体的逐渐增强,因而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印象管理,自觉调控,显现出与该群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谋得共识,最终得到别人乃至社会的认可,按照自己的期望制约社会交往的结果。
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视化倾向
在社交网络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满足青少年印象管理需求,其线性特质无法真实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文字容易被篡改、编排,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厌恶,人们期待更真实、更具现场感的印象管理行为。因此,可视化的途径应运而生,即图片和视频。
1.图片。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图片或照片的修葺软件层出不穷,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艾莉森等人认为社交网络上个人资料中的照片能够进一步支持文字描述中的内容,让人们觉得有面对面接触的感觉。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带有自己形象的照片,一方面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容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他们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和品质。
图片或照片具有可选择性,满足了青少年“自我抬高”的需求。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可视化的手段,增加自身留给他人的积极印象。2008年,斯特拉诺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在为社交网络选择照片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迷人”,而时隔一年后斯巴克调查了爱沙尼亚12~17岁青少年如何选择社交网站首页的照片,发现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同样是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好看”。青少年在管理自身印象时,会尽可能多地展现自身美好的一面,而照片相对于文字更具有说服力。
2.视频。网络视频以其所具有的动态性、纪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提供了更有效的印象管理手段。网络视频记录下的“第一现场”,是对人或事非编码的“真实世界”的展现,意欲以感官的“真实性”和窥探来赢得眼球,进行自我印象管理。当然,网络视频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它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常常是人们印象管理之后的产物。
用网络视频进行自我印象管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点滴,以此反映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等,获得他人的认可,完成积极的印象管理;第二,模仿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反面经典人物来修饰自己的形象,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迎合大众喜恶,更多地是想吸引眼球,获得围观,拓宽自己的交际平台;第三,选择性拍摄,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或是选择自己身体的得意之处,如脚、手、眼睛等获取他人对自身优势的关注及认可。
然而,随着可视化行为激增,这种倾向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青少年在自我展现过程中更多依附于技术而不是自我行为的约束。技术使他们尝到自我印象管理成功的甜头,仿佛自己的“本体”已经不重要了。这就导致很多青少年将目光局限于技术的运用,忽略了自身的不足,使现实中的自我约束逐渐衰败。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应认清印象管理的“表面”效应,更多地从印象管理中发现自身不足,注重完善自我。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点赞:13960 浏览: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