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多学科联合性设计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毕业设计是对建筑学专业五年本科教学的综合性检阅,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毕业设计教学的深思与优化,关注毕业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探索一种多学科协作、研究和教学互为推动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满足当前毕业生去向多元化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文章通过“生产性要素融入的绿色社区研究与设计”课题对“有农社区”这一学科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对多学科联合的研究性毕业设计进行了教学实践,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多学科联合;研究性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有农社区
10052909(2014)06012905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深入,支撑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建筑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更新与时代的进步使人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传播更为自由便捷。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观相比以往有了较大转变,本科毕业生去向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近年来,读研、出国深造、进入外资事务所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大幅提升,而这些有别于传统设计单位的毕业去向决定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不同需求。同时,对于毕业生设计能力之外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加,例如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科前沿信息的捕捉能力、多专业间的协作能力等。这要求建筑院校应从学生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的一次综合性总结。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出,毕业设计主旨是通过这一相对集中、时间跨度较大的专门环节,培养毕业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理由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可见,毕业设计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这一环节进行教改是做到“因需施教”、培养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毕业设计目前状况分析

(一)选题难以兼顾学生所需

当前建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 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1]。从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分布来看,多数选题仍因循传统的“类型式”模式,以建筑与规划设计为主,只是在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上区别于平时的课程设计,缺乏对毕业生去向多元化趋势的关注,难以进一步拓宽学科口径[2]。

(二)缺乏学科间的交融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必定趋势,这在讲求专业配合与协调的土木建筑类专业中体现尤为明显。但由于题目设定、教学管理等理由,当前建筑院校毕业设计大多限定于特定专业内选题,指导教师也多囿于本专业进行指导,少有“跨界”的情况出现。这使得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面向偏窄,与相关专业配合不足,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有所欠缺。

(三)设计与调研、实习环节脱节

许多建筑院校在毕业设计开始前设置有毕业实习、调研等实践环节。由于这些环节与毕业设计间缺乏联系,容易出现学生缺席实习或者毕业实习沦为毕业旅游的尴尬境况。这不但达不到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还浪费了时间,无法对毕业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四)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毕业设计所处的时间段易与部分学生求职、研究生复试、出国考试等事件相冲突,甚至个别同学已经提前去用人单位工作,临近毕业答辩才真正回归学校投入设计。这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减少,投入精力普遍不足。因此毕业设计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质量参差不齐。

(五)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均衡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通常沿袭课程设计的评定标准,多依赖于设计的最后成果及答辩效果,缺乏对平时成绩的把控,难以均衡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部分学生怀有只要最后能够交上一套完整图纸就能通过答辩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以实习、复试等作为理由缺席毕业设计的风气。

二、多学科联合的研究性毕业设计思路

(一)多专业参与和协作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局限于本专业的目前状况,选取适当课题使建筑、规划、景观等多个学科的学生均能参与其中,以形成共同的成果。毕业设计小组由多个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学生将来多专业协作打好基础。

(二)研究与设计互为依托

有别于传统毕业设计“类型式”、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笔者希望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相关联,吸引思维活跃、具有研究潜质或未来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加入团队,满足这一部分学生对于研究性设计的需求,拓宽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范围。
研究性毕业设计题目将同时关注设计与研究,且二者互为依托、互相推动。教学中每位同学将承担一项与本课程相关的调研与研究专题,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设计中。作为毕业设计的成果之一,个人的调研与研究专题最后应整理为论文形式,在强化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平台

对传统毕业设计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构建从本科生、研究生到课题组教师、外请专家的多层次交流平台。本科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设计与研究,并提出理由、解决理由;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生介绍相关知识,参与部分环节的研究与指导;课题组教师负责研究方向的把控与主题授课,对设计中遇到的疑难理由给予解答,提供参考意见和倡议;外请专家则就具体设计中的专业理由与课题组进行商讨,并予以专业的倡议与帮助。

(四)整合调研与实习环节

鉴于研究性毕业设计工作量较大,动员、分组、选题、实习安排等前期准备工作应提前一学期展开。其中,毕业实习与调研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支撑,可以安排在寒假后半段开始。教师应在毕业实习开始前分配个人的研究专题,制定与毕业设计密切相关的实习计划,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时间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参观、调研及案例分析,形成相关数据。通过实习为毕业设计积累素材、熟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设计开始后能够较快进入角色。

点赞:25772 浏览:1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