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艺术实践:音乐院校新“学科增长点”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3年11月12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参加第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的作品《陕北风情》合唱音乐会在这里精彩呈现。整场音乐会由六个单元组成,其中,除了男生合唱、女生合唱与混声合唱之外,还巧妙穿插了男女生独唱、无伴奏合唱、中外民间特色乐器伴奏以及舞蹈元素等多种形式,可谓安排精巧、匠心独运。
这次演出由杨力(特邀音乐学院教授)与魏征(西安音乐学院)联袂担纲,在加演环节更有合唱指挥泰斗杨鸿年倾情出演。音乐会在作品选择方面充分体现了包容性与综合性,先后上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布鲁克纳的《圣母颂》、柯达伊的《黄昏之歌》、哈恰图良的《马刀舞》这些涉及西方音乐不同风格时期的作品,以及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作品,如赵季平的《情歌》、郑律成的《忆秦娥·娄山关》、王洛宾的《青春舞曲》、陆在易的《葡萄园之夜》、刘文金的《赶牲灵》、谷建芬的《那就是我》、李抱忱的《满江红》等。此外,还有像墨西哥民歌《金的夜莺》、马其顿民歌《马其顿幽默曲》、印度民歌《拉姆卡里》等世界民族音乐。风格囊括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民族乐派、世界音乐乃至“原生态”等多元音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的演唱主体全部由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组成,该合唱团曾在2010年“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单项决赛——合唱总决赛”中获得银奖,并得到评委“捍卫了音乐学院的荣誉”的肯定。此外,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演唱”专业方向特聘教师陕北民间歌唱家雒翠莲、雒胜军等人的出演,更以西北地方音乐风味凸显了音乐会的鲜明特色,成为整场演出为人乐道的艺术亮点。

一、以合唱作为声乐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

作为现代学科作用上的音乐演出形式及作品体裁,合唱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并且曾与舞蹈乃至戏剧表演等形式一同构成古希腊音乐生活的主要内容。至中世纪以来,合唱作品的主要特征(即由三声部、四声部乃至更多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伴随着西方宗教音乐活动的影响而逐渐获得长足的应用与发展。至巴洛克时期,合唱走出教堂,更广泛地融入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例如,热心于推动歌剧改革的意大利作曲家格鲁克,就曾出于增强歌剧戏剧性因素的考量,而将合唱作为群众角色参加到舞台表演之中;在莫扎特的歌剧里,合唱更是与其他演唱形式相得益彰,将歌剧的声乐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为著名的例子,则是以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欢乐颂”而开创的、将合唱人声作为管弦乐队的一个声部(或也可理解为一件“乐器”、一种“音色”)的管弦乐作品写作之中。在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启发与感召之下,众多西方音乐巨匠纷纷效仿,在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瓦格纳的诸多乐剧、布里顿《春天交响曲》、霍尔斯特《第一交响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交响曲》等众多大型音乐作品中,均能看到合唱的运用。
但不知从何时起,合唱却逐渐沦为了独唱的附庸与陪衬,独唱无可取代的风光与荣耀仿佛将合唱的集体面貌逐渐掩盖。特别是在当今艺术院校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人们对合唱的热情似乎远远不如独唱。以教学环节为例,无论是对教学时间还是对教学精力的投入来说,合唱远远低于独唱的事实不言而喻;而在很多人的心中,合唱的训练作用也逊于独唱学习的价值。事实上,若认真思索,合唱应当作为声乐教学的有益补充,其对于声乐演唱的训练在很多方面是独唱学习所难以实现的。
1.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训练的环艺术实践:音乐院校新的“学科增长点”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节中,演唱者的听觉能力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里的听觉训练,既包括演唱者自身的音准、内心听觉,也包括演唱者在舞台实践的表演过程中对以钢琴或乐队为主体的艺术指导(伴奏)旋律的听觉能力,以及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对唱、重唱等其他歌唱旋律声部之间的整与配合。然而,在一般的声乐教学中,限于长期以来学院一对一为主的教学模式,演唱者多为个人独自演唱,除了对艺术指导之间的听觉配合之外,很难有机会与其他歌唱声部或乐队进行配合,而合唱的训练,恰恰可以对此理由进行有益的补充。
在合唱表演的舞台实践过程中,合唱队员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合唱队员与钢琴艺术指导或乐队伴奏之间的彼此聆听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甚至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这种声部之间的彼此聆听以及音准的制约与调整,更成为衡量合唱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音乐会上演的布鲁克纳《圣母颂》一共由七个声部构成。如果仅仅是单一声部的演唱,无论就哪一个声部而言,音乐效果都不甚理想。鉴于其整首作品的声音色彩就是在七个声部彼此间的和声结构中体现出来,因此,合唱队员除了需要将自己所承担的声部完美规范她演唱出来之外,更要学会倾听其他声部,并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演唱的音高、音色及气息等要素,以便实现整部作品的完整与统一。此外,上述节奏、呼吸、音色等等因素,在合唱的训练中都需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集体与个人的协调方面寻求最佳的演绎方式,这也成为了合唱训练与演出所独有的学习收获。
2.歌剧表演的有益准备
作为巴洛克时期产生的西方艺术的典范形式,歌剧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历来为国内外声乐教学与演唱者们所推崇。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一支重要力量,西安音乐学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对歌剧的训练与演出。多年以来,西安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与教学学科,先后为国内外歌剧舞台培养了和慧、陈勇、蔡占科、杨阳、鲜于越歌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艺术实践的逐渐重视,西安音乐学院克服种种困难与条件的限制,先后排练上演了《女人心》、《唐·璜》、《米脂婆姨绥德汉》等中外歌剧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歌剧的排练与上演却并非是一件简单、轻松的工作。在这个作用上,合唱的排练与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就成为专业音乐院校声乐学科歌剧教学与实践的有益准备。
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成员的集体组织以及与指挥、乐队之间的配合,都是歌剧训练中所必须经历的环节。而更重要的是,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具有相当戏剧性效果的合唱作品出现的情况下,合唱的训练也为如何挖掘及表现戏剧化情节提供了演练的基础。此外,在众多经典的歌剧作品中,合唱也成为其中优秀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作品的处理与诠释,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还是作为歌剧作品本身组成部分的合唱训练,都为大型歌剧的排演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积极的准备。

二、以合唱激励创作、带动指挥、

辐射艺术管理
近年来,在一些关于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提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学科建设理念。在笔者的理解中,所谓学科增长点,其出发点即在于突破已有教学及研究思维模式,将教学环节中单一教学环节的复制等“量”的积累转变为多维培养模式(如教学、艺术实践、科研、社会生产力转化等)“质”的转变,以此实现包括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在内的创新与增量。然而,在走过近百年的中国音乐艺术专业化教育的过程中,想在已有的教学体系下寻求新的突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
在音乐院校中人们常说,“讲台”的效果通过“舞台”检验,作为集体性舞台实践活动,一场有水准的合唱音乐会需要的支撑环节,绝非单一的独奏、独唱或其他舞台表演所能承载的。如果仔细分析此次《陕北风情》的演出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在看似“单一”的合唱音乐会这一具体舞台实践的背后,无形的辐射了艺术院校教学、表演乃至科研等诸多方面。
1.以合唱带动新作品创作。任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创作”这一核心环节,因而作为高质量的合唱音乐会,需要大量风格迥异、质量上乘的新作品作为主体内容的支撑,并通过作品全面展示合唱团的艺术水准。以此次《陕北风情》为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由七首小作品构成的艺术实践:音乐院校新的“学科增长点”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陕北风情组曲》,作为音乐会中上演的新作品,成为本场音乐会中的点睛之笔,更在丰富合唱作品的民族化风格以及独唱领唱与合唱之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以合唱带动指挥学科建设。在专业音乐实践领域,指挥学科的重要性与灵魂性地位毋庸置疑,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如今国内专业音乐院校中,指挥人才的培养与训练以及整体学科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据笔者所知,仅就九大音乐学院而言,拥有指挥系建制的院校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现象的理由有很多,但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也是不争的事实。而通过合唱的训练与演出,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此次合唱音乐会的演出质量,学院专门聘请国内合唱指挥的中坚力量杨力担任特邀指挥,特别是在排练的过程中,有幸邀请杨鸿年先生亲自指导。他们从音乐会作品的选取、日常的合唱训练,以及最后的舞台演出等方面,对西安音乐学院指挥学科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指导与支持,为指挥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利因素。
3.通过演出辐射艺术管理。任何一场大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一环节所能解决的,其往往涉及到舞台实践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从音乐会的策划、组织、排练、演出、宣传等各个方面,都对音乐会组织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反之,一场合唱音乐会的成功举行,也必定会对艺术类高校的艺术实践、艺术管理等工作带来有益的推动作用。因而,通过合唱音乐会的上演,客观上将长期以来教学、舞台实践、艺术管理等音乐学院中彼此相对“孤立”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进而推动音乐学院各学科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三、以合唱承载社会文化建设

合唱有着极为广大的群众基础与无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如能运用得当、充分发挥合唱的艺术魅力,对于音乐艺术在社会层面的推广与普及将起到极为有效的作用。
在此次合唱音乐会成功举行之后,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映方就曾表示,当代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应当从“完善艺术实践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评价体系,发挥相互推动功能”等方面入手,并“积极打造音乐文化精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拓展服务社会功能”,以此强化音乐艺术院校的文化使命与责任。而伴随着当代音乐院校发展的基本态势,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学界在经历了集体的“向西方乞灵”式的西方音乐中心论之后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的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多元的价值与作用。在当代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充分认识下,合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衔接“高雅艺术”与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等有利的桥梁。
结 语
回味在这次演出中最为人称道的“陕北风情”系列作品,不禁让人回忆起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陕北民歌合唱队的系列活动。1951年,在中国青年文工团组建了歌舞团,当时的歌舞团需要一支民歌合唱队,鉴于陕北民歌的独特风格,且产生过许多歌颂党和革命的歌曲,于是“陕北民歌合唱队”应运而生,可谓开创了当代中国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合唱化的先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转变化,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继承了这一民族文化血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事实上,本次合唱音乐会的上演所囊括的学科作用本文很难面面俱到,也仅仅是从合唱音乐会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其作品还是演出活动本身,都将具备承载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历史使命。因而此次演出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亦可作为当代音乐艺术院校探求“学科增长点”的有益实践。
高贺杰 西安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欢迎订阅
《人民音乐60年》纪念文集
(1950—2010)
《人民音乐》杂志创办于1950年,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专业音乐刊物。60年来,《人民音乐》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理论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纪念《人民音乐》创刊60周年,《人民音乐》编辑部编辑出版了自创刊始至今(1950—2010)不同历史时期发表的具有代表性文章161篇,分为上下两集,约92万字。该套文集为精装印刷,内有单色和彩片七十余张,反映了中国音协历任领导参与的重大活动场面及音协自组建以来开展的音乐活动纪实。该文集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人民音乐》60年的发展历程,极具可读性。
《人民音乐60年》纪念文集(1950—2010)每套上下两集,每套212元(含邮费、挂号费)。有需要该文集者请将购书款汇至《人民音乐》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德外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12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59759651

点赞:11891 浏览:4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