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审美倾向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文人画的起源

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世所谓“米点”。其子友仁,并称“二米”。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书画的审美视角

1.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笔墨多简淡,清绝人寰。写平江疏林,如读王维诗,别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到了明代,就更加注重诗、书、画的合一。如董其昌,是书画齐名的大家。所以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又一特点。董其昌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作画要有书卷气,要有书法味。
传统文人画,多以笔墨为主,设色偏于淡雅,重视笔墨的意趣。云林画多用侧锋,用墨极淡,往往只是略施赭色;黄公望也好作浅绛,用笔用墨也很讲究,干湿燥润,极尽灵变,即使远树杂林,也是摇拽生姿,变化万端。到了八大山人,笔墨更加简洁,了了数笔中,充满了无穷意趣。石涛“但出但入,凭翻笔底。”更是姿意纵横,淋漓快意。其笔墨技巧之圆熟放达,少有人比。
2.传统文人画的禅意
禅是悟,是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面有禅意。所以谓之空灵。苏东坡言: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如坐佛悟禅。以不似似之,这是悟道后的禅机。于是,白石老人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了。悟禅就在于空处着想,空中无处不有。而蓄万物于心,方能得空。空即性灵,即禅意,即无处可寻。
中国画如参禅,妙在顿悟。
3.传统文人画的境界
禅家曰境界,境界者,超然物外也。中国画首重意。何谓意——画外之余意。即笔有尽而意无穷。画家六法,第一“气韵生动”。
纵观中国画史,文人画一直占主导。大凡名家,皆以品格论高下,以胸襟定境界,又以学识增情趣。人品既高,画的境界就高,何故?以其胸襟博大而增气势;学识渊博而生新雅。其见识不凡,意境便不俗。所谓平庸者画数十年无长进,只一画匠耳!
这即是文人,即是文人之境界。

三、以“抽象”为主的大意之美

1.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之美是传统审美的凝聚和提练
“抽象艺术”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是用毛笔,徽墨和水,轻点细画勾勒描摹的江南野趣,枯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崇山峻岭,大漠荒烟,尘漠绝迹。
中国文人在笔迹墨痕的遗落中,在世代相传的口颂中,在摹写笔画中,记录下心情和思绪,记录下历史更迭和变迁。于是,有了董其昌的《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了赵孟兆页頫(fu)笔下的《鹊华秋》,有了康熙时代《淳于帖》,有了流传千古的《快雪时晴帖》,于是有了文人笔下的草书,有了山川秋水中的潇洒,飘逸,有了林木葱茏的色彩,有了临岸蹉跎的忧郁,有了忘怀山水的情怀……
中国文人培育的水墨痕迹,养成的“抽象”山水,育成的笔情墨趣,是一种散淡的文人情怀,是一种见之于山林的雅致。它是一种感性于自然,间离归纳后见于笔墨的提炼,是一种将性情与笔墨合而为一的审美抽象和一种对大自然山川的“移情”解读,更是一种乐而忘返的思想境界。
2.中国传统书画的抽象之美中传递着中国式哲学的深邃
线与色中国式抽象水墨在间离和对自然山川的提炼中,形之于笔端,在水墨的氤氲中弥漫着对自然田园的归隐,在简单的黑白对比中升华着对老庄哲学的透析,在逸笔草草中寻求着对自然式山水的描绘,也在对宣纸和笔墨的执着中解脱着文人飘逸的灵魂。那些人物的衣纹,那些勾勒的轮廓,那些晕染的色彩,那些简笔的概括,那些提炼的语言,将中国文人对世界万象的观察,思考和归纳传神地表达出来。
在中国抽象水墨的传达中,那些线条和笔墨是经过提炼的,经过思考的,经过审美过滤的,抽离掉对自然山川的吟咏和赞叹,剥离掉纯粹自然的表达,中国古代的抽象水墨是简化的,单纯的,是间离和提升的,是剥离自然内涵的东方式审美表达;中国式传统水墨对自然物象的外形概括,对人物的精神传递,对自然山川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诗情画意,传递着中国式宗教“寄情山林”的余兴,传统文人以“诗书画一体”的和谐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营养。
3.中国传统书画的抽象之美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表达
中国传统文人作为中国式抽象水墨的主体,在创造一种具有东方式经典样式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间离性的精神表达,就是在经历生活跌宕起伏和仕途挫折后,将人生的抱负和理想的破灭幻化作对自然山水的寄情。将人抽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自然、社会,表达对世界的评判和一种态度。
把《庄子》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现出来的两种典型。由此标准来看,孔子的精神世界虽然处于上下天地同流的最高处,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精神。以虚静之心和“充实不可以已”的人生态度,在笔墨纸砚结构的世界里传递着人生的理想和境界之美源于:毕业生论文www.808so.com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3\]抽象艺术的精神性——中西抽象艺术之异同比较.

点赞:5632 浏览:19019